最新通知 园区新闻
政策解读

中共北京市委 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1-12-28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现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城市发展进步的灵魂。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增进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文化不仅是重要的内容、衡量的指标,更是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北京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运盛。这座伟大的城市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多年建都史,积淀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了“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传统文化精髓,凝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极大地推动了文化资源的聚集,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重要契机,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着力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进一步解放了文化生产力,首都文化焕发出巨大生机与活力,文化繁荣发展成为首都科学发展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亮点。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圆满成功为标志,中华文化昂首阔步走向世界,展示了科技与文化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文化结合的巨大魅力,首都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前,北京已经进入了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阶段。

——首都经济服务业主导格局总体确立,经济发展方式深刻转变,文化经济方兴未艾,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文化创新日益成为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

——首都社会转型加速,社会结构和形态深刻变化,社会利益诉求更趋多元,市民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文化引领日益成为促进首都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

——首都城市布局和形态走向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文化作用更加凸显,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成为社会各界的热切期望,文化塑造日益成为提升首都城市品质和形象的巨大力量。

——首都开放程度日益扩大,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和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世界更加关注中国、关注北京,增强首都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提升国家形象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标志。

面对新形势,首都文化发展的质量水平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首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求迫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党中央高度重视首都文化建设,对首都的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按照首善的标准,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重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的重任。

二、明确目标任务,加快改革发展,建设好国家文化中心

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弘扬和践行北京精神,实施思想道德引领战略,实施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发展目标:到2020年,把首都建设成为在国内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著名文化中心城市,成为全国文化精品创作中心、文化创意培育中心、文化人才集聚教育中心、文化要素配置中心、文化信息传播中心、文化交流展示中心,发挥好首都文化中心的表率引领作用、辐射带动作用、提升驱动作用、桥梁纽带作用、荟萃集聚作用。

——思想道德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城市文明程度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城市文明形象充分展示。

——文化事业全面繁荣。率先建成高水平、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一批国家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文化体制活力迸发。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体制机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更加协调,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策源地,不断创造新鲜经验。

——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率先建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8%,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城市文化魅力彰显。展现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风貌和独特城市魅力,逐步恢复古都壮丽景观,充分发挥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聚合浓郁京味文化,城市建设文化品位明显提升。

——文化名家精品荟萃。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不断涌现,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原创中心、展示中心和国家优秀文化产品生产中心,“北京创意”、“中国创造”成为首都文化的鲜明标识。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现实竞争力,文化的信息化、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充分发育,文化科技融合机制不断成熟。

——文化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国际国内合作,文化交往交流中心地位更加凸显,使首都成为展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平台,成为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窗口,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基地、桥梁和纽带。

基本原则:

——坚持思想引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夯实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目标,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不断增强首都文化的创造力。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统筹协调,处理好国际与国内、中央与北京市、北京市与兄弟省区市、国有与民营、体制内与体制外、文化与相关产业的关系,推动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广泛吸纳、融汇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扩大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首都文化服务全国、走向世界。

三、实施思想道德引领战略,践行北京精神,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推进首都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大力弘扬和践行北京精神。成立北京精神宣传践行工作指导小组,统筹协调相关工作,组织实施重大活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北京精神的理论研究、社会宣传和主题教育,挖掘、阐释北京精神的思想内涵,宣传普及北京精神。把“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融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使北京精神家喻户晓、人人践行,内化为全体市民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凝聚和团结全市人民为首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贡献智慧和力量。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建设廉政文化阵地,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加大扶持力度,整合教育资源,提高管理服务质量,抓住重要节庆日及重大历史纪念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文化活动。

扎实推进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落实首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工程,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评选、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主题活动,注重从广大市民最关心的实事做起,推进公共文明引导行动,提升首都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整治,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构筑社会诚信体系。弘扬雷锋精神,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健全群众广泛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文明区县、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活动。

持续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求,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实现百姓宣讲活动常态化。坚持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以全民阅读活动为抓手,营造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文化氛围。充分利用首都资源,积极培育学习型单位、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社区。弘扬科学精神,鼓励科普创作,普及科学知识,健全服务网络,提升首都市民科学文化素养。
 
四、实施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创新文化产品生产机制。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遵循文化生产规律,加强对文化创作生产的引导,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围绕创作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成立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办公室,创新精品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实行项目化管理,加大优秀文化产品推广力度,建立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设立文化艺术发展基金和首都文化贡献奖,营造多出精品的氛围。建设高水平文艺理论和评论员队伍,倡导主流价值取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结合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集中推出一批原创、当代、北京的精品力作。

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作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强基础理论、发展战略和应用对策研究,努力推出更多的优秀学术成果,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加强首都文化发展顶层设计,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都文化的研究。开展北京文化大系研究。建设首都智库,成立战略联盟,整合研究力量,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加强对社科类社会组织和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引导、服务和管理。

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不断提高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巩固壮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舆论阵地,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努力构建首都舆论引导新格局。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化拓展“走转改”活动,用“身边的感动”引领社会风尚。抓好热点难点问题、重大突发事件的引导,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实效性,增加透明度。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积极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传播体系。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做大做强精品报刊。

抓好品牌文化活动。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重点办好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戏剧·舞蹈演出季、“相约北京”联欢活动、北京中国广告节、北京国际图书节、北京国际摄影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请赛、北京国际书画双年展、北京国际芭蕾舞比赛、寻找北京最美丽的乡村等活动。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突出时代特点,体现京味特色,丰富市民生活,营造首都节庆文化。

(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率先建成城乡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首都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国家美术馆新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国学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北京博物馆中心区。发挥好国家级文化场馆的功能,支持国家音乐博物馆、中国出版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新的国家级文化设施落户北京。在天桥和天坛地区集中规划建设首都核心演艺区,打造亚洲演艺中心,展示全国优秀剧目,汇聚世界艺术精品。推动完成奥运博物馆、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北京国际戏剧中心、首都图书馆二期、北京儿童文化艺术中心、北京歌舞剧院剧场、北京美术馆、首都交响音乐厅、北方昆曲艺术中心等一批市级和区县级文化设施建设。盘活现有文化设施资源,利用好新建文化设施,提升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和服务水平。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向城南地区、城乡结合部、重点新城、新建大型社区及农村地区倾斜,优先安排涉及基层和农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以建设综合性、多功能乡镇文化站为龙头,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切实增强京郊农村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注重将文化元素融入城乡结合部和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城乡公园、文化广场和各类公共场所的投入。提高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益民书屋等服务水平。加快街道级文化休闲中心、郊区城镇数字影院、“八网合一”、数字文化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建设,实现建管并重、资源共享。在北京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建立博物馆、民俗馆、文化中心等社区文化设施。推进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并向全社会免费开放。

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组织群众文化汇演,健全基层文化组织员队伍,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社区群众文化组织建设,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建立一支乡土化的农村文化骨干队伍,使之成为农村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支持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性的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丰富流动人口的文化生活,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文化工作机制,切实保障来京务工人员、困难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由“一街一品”向“一村一品”延伸,形成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品牌。支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评估机制。

(三)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利用工程,彰显古都文化魅力

切实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重点抓好南北中轴线、朝阜大街“一轴一线”建设。严格控制名城地区新建重大项目。恢复永定门瓮城和外城东、西角楼及内城西南角楼等名城建筑,整治钟鼓楼周边环境、再现晨钟暮鼓的历史景观。加强重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复建。加强优秀近现代建筑和重要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

充分展示古都文化价值和内涵。在保护“物”的同时,强化对“文”的保护和利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强城市生态文化建设,挖掘园林文化内涵,打造风格协调的园林景区、魅力建筑群和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发挥孔庙、国子监等在国学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保护北京传统地名。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街。挖掘城乡传统文化遗产,发展特色乡村(街区)民俗文化。

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旧城保护和老字号、名人故居、胡同、四合院、会馆、历史宗教建筑等的修缮保护与合理利用。创新旧城街区整体保护利用机制。推进皇城文化、宣南文化、运河文化等的挖掘利用,对前门地区传统商业店铺进行有机更新,提升琉璃厂、大栅栏等传统商业文化街区功能,推动形成国家级老字号聚集区。恢复一批北京老字号演出场所的功能。支持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曲剧等传统民族戏曲艺术的发展。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加强对具有北京特色的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保护。

(四)实施文化创新工程,激发体制机制活力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按照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要求,组建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和实施文化改革发展相关工作,负责文化投资、资本运作、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重大文化项目、重点文化工程的规划立项和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建立首都文化资源创新中心平台。成立全市重大文化项目推进办公室,健全区县文化建设协调机制,搭建工作平台,促进信息共享、人才交流。加快文化立法,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法规,加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坚持“扫黄打非”,营造安全的文化市场秩序和良好的文化发展氛围。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严格执行《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等,加强知识产权依法登记、保护和利用,完善版权、专利、商标、设计的管理,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设立北京版权保护基金,完善数字版权保护平台等,大力推进“正版工程”、“远航工程”、“护航工程”、“科技维权工程”。鼓励引导各类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加强文化领域的服务,鼓励规范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发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用保证机制。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教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的国际交流。

健全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建立北京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每年统筹资金100亿元,用于支持首都文化发展。启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担保基金等,支持内容生产、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和渠道拓展。推进文化金融创新,促进文化和资本市场全面对接,构建满足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文化企业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采取项目资助、贷款贴息、股权投资、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实施项目式投资,形成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的投融资格局。

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紧紧抓住转企改制中心环节,积极稳妥推进一般性国有文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鼓励名家领办文艺院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探索通过转换内部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途径,不断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劳动保障制度改革。推动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建立支持文化艺术发展的赞助机制,拓展文化艺术的投入渠道。

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重点发展图书报刊、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进一步完善北京国际电影季、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春秋两季首都电视节目推介会等交易平台。充分发挥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中国设计交易市场、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平台功能,使北京成为版权之都、设计之都。推动设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交易平台、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建立健全文化资产评估体系和交易体系。建立艺术品评估机构,健全艺术品产业链。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健全中介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予以行业保护。

推动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强化服务保障,为中央在京文化单位发展创造更好条件。推动国有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向重点领域集中,推进市属文化资源和中央文化资源合作、兼并重组。促进国有文化资源和非公经济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落实华北五省区市文化发展战略合作。强化文化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首都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出版发行联盟、影院联盟、影视产业联盟等创新型社会组织的协调服务职能。

(五)实施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工程,率先建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以积极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为重点,进一步巩固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以加大研发投入、健全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协作为重点,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设计创意、艺术品交易等新兴文化产业。支持软件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提升设计产业国际化水平。支持文化企业开发原创性文化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推动文化与教育、体育、旅游等相关服务业的融合,培育形成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健全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加强对区域文化发展的统筹,引导区县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建设一批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村落、创意工厂、主题楼宇、文化街区。以首都功能核心区和朝阳区、海淀区为中心,优化产业布局,集中力量建设好海淀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区、朝阳CBD-定福庄传媒走廊、怀柔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通州新城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集聚区。加快建设国家广告产业园、北京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园、中国怀柔影视基地、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中国动漫游戏城、798和宋庄艺术区、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等。推动首钢旧厂区、北京焦化厂转型利用。

打造骨干企业和文化航母。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体现文化企业特点,推进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着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骨干文化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战略重组,吸引世界五百强企业、特大型国有企业投资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支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构建上市公司的北京文化板块。抓好有发展潜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使之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排头兵。加大对国家大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京剧院、都市传媒集团、出版发行集团、广告传媒集团、演艺集团、新媒体集团等的扶持力度,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首都文化航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着力培育500家骨干文化企业、100家文化上市公司、50家百亿级文化企业集团、3至5家千亿级文化企业集团。

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国家许可的文化领域,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项目实施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从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扶持非公有制优秀文化创意企业,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创意企业群体。

培育提升文化消费业态。加强对市民文化需求和文化市场消费的调查研究,积极开拓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创造和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健全文化产品营销服务渠道,满足市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建书店、剧场、影院等文化设施。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节,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培育文化消费。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积极引导文化与教育、体育、旅游、休闲等结合的服务性消费。引导文化设施和重要交通节点周边配置便民商业设施,推动文化产品销售和服务向大型购物中心、售卖场及大型社区延伸,构建首都文化地理标识系统,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六)实施文化科技融合工程,让科技助力文化的大发展

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借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模式,为文化与科技融合提供政策支撑。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认定工作。支持建设产学研战略联盟、市级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实验室和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强“数字北京”建设,在全国率先建成无线城市,方便城乡居民文化生活。

构建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快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运用,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重点支持一批战略性文化项目和工程。支持对文化制造、展示、传播技术的研发投入。培育新兴文化业态,为文化内容创新和运用提供新动力、新载体、新空间。

(七)实施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科学建设和利用互联网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和确保安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整合现有新闻网站、理论网站资源,加大主流网站建设,做强骨干网络文化企业,发挥网络功能和作用,服务人民、促进发展。支持发展网络新技术、新业态。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人文北京数据库。开展文明网站创建评选,大力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办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活动。

规范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推行互联网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制度,科学利用管理微博客,发挥“北京微博发布厅”等平台引导舆论的作用,健全和完善网络发言制度。建立完善新兴媒体行业的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探索网络虚拟社会的法制建设,构建网络诚信体系,把依法管理、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结合起来,打造可管可控、双向交互、绿色安全的播控平台,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八)实施文化名家领军工程,建设首都文化人才高地

加强文化名家培育。制定完善首都高端文化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首都高端文化人才数据库和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实施“百人工程”,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文化名家和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对突出贡献者授予首都人民艺术家称号。推动中央和地方、不同所有制单位间文化高端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围绕名家大师,从编剧、策划、评论、宣传、营销、投融资等方面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专业人才服务支撑体系。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健全机制,创新方式,拓展领域,提高质量,努力构建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首都文化人才队伍。统筹组织实施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外向型人才、科技型人才及宣传文化人才的培养、培训和素质提升计划。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艺术院校、高职学校中高级文化人才和专业特需型人才培养,加强文化人才队伍职业化建设。

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多渠道吸引海内外优秀文化人才来京创业,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采取股权、期权、年薪制等多种方式,激励文化创新人才。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骨干参与主持重大课题、承担重点项目、领衔重要演出,充分调动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积极性。鼓励艺术院校与社区结对建立艺术实践基地,支持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拓宽人才培养途径。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

(九)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扩大文化交流合作。积极组织参与国际重大文化交流活动,构建多元文化传播载体和文化营销网络,培育奥林匹克公园等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着力打造具有北京风格、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文化交流品牌。健全北京与友好城市的合作机制,重视对海外在京留学生、外籍务工人员、游客等的引导,推动文化交流向深度拓展。鼓励体现国家水准的各类学术团体、艺术机构在相应国际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积极利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等平台推介北京文化。建设好“奥运之家”网络平台。组织对外翻译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化精品。发挥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优势,构建人文交流机制,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支持拓展民间交流合作领域,鼓励社会力量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同香港、澳门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同台湾的各种形式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对外文化宣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对外宣传,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为首都发展营造友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发挥境外驻京媒体的积极作用,展示北京城市良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在境外落地内容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大海外营销力、传播力、影响力。

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输出。依托国际友好城市、驻外机构、海外华人等资源,积极协助文化创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建立国际化的营销渠道。积极扶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支持文化产品出口基地和北京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建设,支持优秀剧目、文化艺术品海外巡演巡展,支持图书出版、影视作品、动漫网游等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加快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完善译制、推介、咨询等方面扶持机制,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贸易。

五、加强和改进首都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

(一)加强党对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建立首都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中央和国家机关、央属文化企事业单位在首都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来源:北京日报)



上一篇: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会展业发展规划
下一篇: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布局及趋势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32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32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23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23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19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19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16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16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