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文剑平:其政从商成为创业板“大鳄”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4-08-01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记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文剑平

2008年,记者第一次走进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碧水源”),当时公司还在西四环附近一座并不显眼的写字楼中,员工不过几十人。5年后,碧水源已搬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单独一栋楼,并已在全国开设了20余家分公司,员工1200余人。2010年4月21日,公司成功登陆创业板。

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也从104万元起步,历时10余年,现今他的财富达到45亿元。而这个数字并非他财富的巅峰,2010年,他的个人财产一度高达65.66亿元,位列当时创业板首富。文剑平39岁时辞职创业,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中国的净水事业,其公司被评为“中国优秀骨干环保企业”。

弃政从商 攻克三大国际技术难题

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考生,文剑平进入中南林业大学,并在该校生态环境专业完成了本科教育,后又攻读硕士学位。1989年,文剑平已在科技部工作5年,曾担任社会发展司环境处的副处长;1994年后调至国家科委中国国际科学中心担任副主任一职。1997年,顺风顺水的文剑平却毅然辞职,远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市政水资源管理专业博士。

“中国是非常缺水的国家,而且水资源污染较严重。”文剑平说,“2001年我回到北京,在中关村创办了‘碧水源’。”在科技管理部门的从业经历,让文剑平意识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性,他的理想也由原来的“搞科研”变为“产业报国”。经过几年的技术研发,碧水源攻克了“膜材料研发、膜设备制造和膜工艺应用”三大国际技术难题,成为世界上同时拥有上述三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少数企业之一。

2010年创业板上市后,碧水源带着“资金和技术”,采用和各地政府参股成立水务联营、合营企业的商业模式进入当地市场,并以此为平台,发展当地水务市场。与碧水源快速的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发展相应,碧水源的区域扩张之路显得风生水起。迄今为止,碧水源已经有了20多家区域性合资公司。“很多水务企业在各地跑马圈地,与当地的供排水企业是竞争关系。碧水源以服务为目的,与当地企业和政府投资平台不存在竞争,而是合作与共赢。”

进口变出口 新技术支撑新兴产业

“多年来,污水处理成本过高阻碍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因为核心部件微滤膜需要进口。现在,我们自主研发的微滤膜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处理一吨污水的成本只要7毛钱。”文剑平表示。

据文剑平介绍,碧水源研发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水资源化技术(以下简称“膜技术”),不仅改变了国内污水处理行业原来的技术基础,并借助资本的力量加快产业化步伐,创造了“碧水源模式”。

随着技术成熟,碧水源已经在京郊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膜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文剑平说,公司正计划进入欧洲和美国,他对此充满信心。“污水处理和其他产业不一样,只要有人,就要喝水、要排水、要处理水。”

文剑平深知,新兴产业要保持优势就得“拼技术”。碧水源公司有员工1200人,其中研发团队就有300多人。公司每年销售额的4%-5%都用作研发。而文剑平无论工作多忙,每天都要挤出3个小时搞研发。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文剑平认为做事情是要从国家、社会或是市场的需要出发。如果没有国家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做的事情就无足轻重。要对社会负责、对股民负责、对员工负责,走到今天,文剑平也一直履行自己的诺言,走好治水、净水的每一步。




上一篇:孙刚:电子货架标签的开路先锋
下一篇:戴虎宁、邱化桥:默契忘年交 专攻新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