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通知 园区新闻
媒体报道

20年铸就辉煌 国家高新区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1-12-28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这里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面旗帜!

这里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祥地!

这里是中国创新创业最为活跃的地方!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历经20年探索,20年开拓,20年风雨,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画卷,奏响了一曲自主创新的凯歌,交出了一份成绩亮丽的答卷。

建设国家高新区是在邓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伟大号召指引下,党中央、国务院为贯彻改革开放总方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和产业布局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经过20年的筚路蓝缕,开拓创新,国家高新区催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探索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了区域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我国新时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面旗帜。

应运而生  擎起高新技术产业化大旗

国家高新区是沐浴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诞生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的工作重点要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这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更是打开了十年动乱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桎梏,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1984年6月,国家科委《关于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和机遇的对策》的报告呈送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制定新技术园区和企业孵化器的政策,要大胆实践。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明确指出要在有条件的城市试办新技术园区。

1985年7月,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政府兴办了“深圳科技工业园”,开始了创办科技园区的探索。

1988年5月,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基础上,国务院批准建立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并颁布18条优惠政策。

1991年3月,《国务院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颁布,批准建立武汉东湖、南京、西安、天津、长春、深圳等26个国家高新区并制定全国适用的扶持政策;同年4月,邓小平“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题词发表。

1992年11月,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指引下,国务院又批准建立苏州、无锡、常州、宝鸡、昆明等25个国家高新区。

1997年6月,为解决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和21世纪中国粮食问题,国务院特别批准建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2007年1月,国务院批准宁波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2009年3月,又新批准湘潭、泰州两个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2010年9月和11月,国务院先后两批批准烟台、东莞松山湖、昆山等27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首次较大规模、集中审批省级高新区升级,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1年6月,又批准上海紫竹高新区等5家省级高新区升级成为国家高新区。

至此,国家高新区的数量达到88家,在全国形成了合理的布局。

在国家高新区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国务院还在2009年3月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随后又先后批复建设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的战略地位大大上升。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提出按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等三类园区建设国家高新区,对理清园区发展思路、明确园区发展方向、确定园区发展目标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年时光荏苒,20年铸就辉煌。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

数据显示,2010年,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达到105917.3亿元,创造了全国11.5%的工业增加值、8%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6.8%的出口创汇,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国家高新区诞生了世界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即时通信软件、全球最宽的信息高速公路、全球第一个云计算产业基地、全球最大的网上交易市场和商务交流社区、全球最大太阳能电池供应商……

可以肯定地说,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取得重要进展。

国家高新区创造的奇迹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鼓励。

早在1996年,江泽民同志就指出,“本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中关村科技园区时,鼓励大家再接再厉,把高新区办得更有活力。

2005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中关村时指出,国家高新区“要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2010年12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考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指出,中关村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示范区,也是推动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他希望中关村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发挥独特优势和龙头作用,高端引领、创新驱动,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科学发展  “转方式、调结构”先行区

20年来,国家高新区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重点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注重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探索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道路,对推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直接的意义。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1991年以来,国家高新区有力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壮大,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代价小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

的确,国家高新区自建设伊始就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先行区。

科技部火炬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1991年至2010年20年间,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年均增长45%;每年上缴税费从1991年的3.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446.8亿元;出口创汇从1991年的1.8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2648亿美元。从1998年开始统计工业增加值指标以来至2010年12年间,国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

国家高新区经济发展不仅是数量高速增长,还确保了增长质量,实现了高效、集约式发展。据统计,国家高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工业增加值为7亿元,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从2001年起,国家高新区的人均GDP开始超过1万美元,率先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国家高新区从建设之初就特别重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推动环境优美、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实现了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活动的和谐发展。国家高新区平均万元GDP能耗为0.5吨标准煤,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苏州高新区、长春高新区、天津滨海高新区等一大批高新区基本实现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

国家高新区对其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西安高新区、合肥高新区、宝鸡高新区等21个国家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已占到了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的30%以上。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引领着区域产业发展的方向。

经过20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基本涵盖绝大多数现代高新技术产业门类,一些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新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环保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产业都初具规模,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目前,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5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一大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技术专利的骨干企业已经成长为行业科技进步的“领头雁”,甚至在国际市场纵横捭阖。如中关村示范区企业主导或参与创制国际标准86项,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近800项;联想集团登上了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第二的宝座;中星微电子的“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占领了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60%以上的市场份额;科兴生物的SARS疫苗、人用禽流感疫苗、甲型H1N1流感疫苗研发与发达国家同步。深圳高新区的通信设备制造“双雄”华为、中兴将生意做到五大洲,成为全球排名前列的通信设备商。武汉东湖示范区的烽火科技掌握全球领先水平光通信技术,其产品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列,已进入6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

在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国家高新区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也取得显著进展。沈阳高新区在推动铁西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在关键领域和核心制造技术上大力开展自主创新,逐步发展成为调整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保定高新区将原有装备制造业基础能力与国家发展新能源的重大需求结合起来,构建了以风力发电产业链、太阳能发电产业链、新能源设备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群,逐步发展成为新兴的国家级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高新区在20年发展历程中,先后遭遇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这两次危机使各经济体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家高新区却受冲击较小,不少国家高新区还逆势而上,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凸显出了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国家高新区以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了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集聚资源  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载体

就像一粒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离不开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土壤一样,高新技术产业化也离不开制度创新催生的社会环境。

20年来,国家高新区率先冲破传统计划体制的束缚,大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造和优化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国家高新区加快创新资源的集聚,推进新型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引进技术加以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全国科技、经济发展的创新高地。

截至2010年年底,国家高新区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开放实验室1000多个,技术测试平台超过400家。国家高新区企业R&D经费支出1812.5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总量的31%。

创新的根本是人。国家高新区始终把人才作为实现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大力聚集高端人才。目前,在国家高新区从业的960多万人中,有博士研究生4.5万人、硕士研究生37.7万人、大专以上学历474.9万人、高中级职称121.2万人。2000年以来,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大多选择了国家高新区。仅中关村海归创业人才就超过1.5万人,累计创办企业超过6000家,目前活跃的企业超过2000家。

创新要素的集聚加速了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国家高新区企业自主创新技术产品成功运用于神舟飞船、嫦娥探月卫星、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上,国家高新区企业生产的新能源汽车、LED、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新产品的大规模成功应用,令世界惊艳。

凭借先行一步的改革,国家高新区已经初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2010年,国家高新区企业拥有产品数62475种,产品技术来源于企业自身的超过70%。国家高新区企业获得发明专利占全国全部授权总量的24.6%。在国家高新区5.5万余家企业中,有各类上市公司921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中,有超过40%的企业来自国家高新区。联想、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华为、中兴等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快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始在国际市场上与跨国巨头争夺市场话语权。

正是因为国家高新区不断深入推动创新创业环境、金融资本环境和国际化环境建设,使一批科技精英成长为企业家。柳传志、王文京、李彦宏、邓中翰、马化腾、马云、施正荣、任正非、史立荣等一批从国家高新区成长起来科技企业家成为新一代创新创业者的偶像。

“如今在国家高新区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都是科技界的精英,他们会带领企业不断地推动创新。”见证了国家高新区20年发展历程的国务院参事石定环认为,只有科技型企业才能不断地推动产业的创新,对产业的发展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良好的制度、政策和服务环境,成为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条件。20年间,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高新区内蓬勃发展,一些创新型产业集群开始崭露头角。中关村示范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产业链发展完备、技术领先、创新活跃,已经形成国内企业最多、产业规模最大的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武汉东湖示范区光纤光缆产业集群生产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5%,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无锡高新区光伏产业的产能和产量均已居全国首位,成为我国最大的光伏产业生产和出口基地……可以说,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

科技新城  高新区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

绿色低碳,和谐发展。

经过20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正逐步成为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科技新城。

事实上,在国家高新区发展的20年间,正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时期。20年前,很多国家高新区在起步阶段都选址在城乡结合部,仅仅承担着产业园区的功能。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先在城乡结合部的国家高新区逐渐成为了新城区,打造一个融科技、产业、社会、人文于一体,体现生态、低碳、环保理念的多功能城市综合体,成为很多国家高新区新时期发展的新命题。西安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宁波高新区、宝鸡高新区、长春高新区等诸多国家高新区提出了建设科技新城的概念,围绕“科技”这一主题,以产城融合的开发理念和思路,引领所在城市的城市建设,将高新区打造成为所在城市最具特色的科技创业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科技展示中心、科技金融中心、科技人员居住中心、生态休闲中心。如成都市依托成都高新区建设的天府新区被当作兴川大计的“一号工程”。成都高新区提出“努力建成天府新区创新发展的高端示范区”的目标,意在着力打造最能体现成都核心竞争力、最能代表成都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最能彰显成都时代特色的高端产业基地和现代化新城。长春高新区规划建设了长东北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文化旅游产业园等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全面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启动了市政设施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潍坊高新区围绕建设低碳智慧、宜居宜业、人文现代城市,重点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城市外延拓展和内涵提升。

20年的快速发展和依靠科技创新带来的经济实力,使国家高新区有能力反哺社会。国家高新区在加快产业化进程中较好地解决了劳动就业、居民生活保障、社会事业发展等系列问题,建设了一流的人居、教育、医疗等社会配套设施,促进了园区内经济、社会、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以实际行动实践着科学发展观,以发展成效体现着科学发展观。

长城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认为,在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历程中,新经济与城市化不断结合,形成了最适合创新、创业、生活的发展环境。国家高新区的建设使我国经济跨过了重化工时代,走出了一条科技、产业和城市化三者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展望未来  “十二五”肩负重任

高歌猛进20载,继往开来谱新篇。

2011年7月,科技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火炬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时期火炬工作的定位,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开展“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和“科技服务体系火炬创新工程”(简称“一个行动、两项工程”)。

据了解,作为新时期火炬工作的一个重点,“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要求进一步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的建设工作,加强对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和省级高新区的指导。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作为国家高新区的重要任务,完善高新区考核评价体系,将高新区纳入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城市功能,努力形成创新驱动的内生增长模式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方式。

“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要求以国家高新区为主要载体,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重要抓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科技服务体系火炬创新工程”则鼓励各地方和高新区通过服务外包等形式,探索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创新发展的模式,提升服务能力,树立服务品牌。

专家认为,从以基础建设和招商引资为特征的“一次创业”,到以内生增长和自主创新为特征的“二次创业”,再到以培育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为目标的“战略提升”,国家高新区的战略定位和责任目标不断得到强化,加上国家高新区数量的扩充,国家高新区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两项工程”的实施,将使火炬工作更好地承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国家战略,也为火炬工作拓展了新的空间。

记者了解到,国家高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将于近期正式发布。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不久前在第九届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联席会议上表示,国家高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更加突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加突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突出服务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突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动力平台、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上一篇:中关村留学创业园再扩容
下一篇:科技驱动 高新区担当转方式调结构“急先锋”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32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32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23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23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19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19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16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16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