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通知 园区新闻
媒体报道

中关村:新北京气质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1-08-25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走遍中关村的“一区十园”,用眼、用身、用心去捕捉,切实感受到——中关村:新北京气质。

走基层 记者调研

中关村,是这个奔腾年代的完美缩影和最佳注脚,是几代人期许与愿景的承载之地。

那么,为什么是中关村?在跌宕起伏的30年发展之后,我们仍要回到问题的原点--谁给了中关村如此活力?

说到底,中关村不是一个“地”的概念,而是“人”的故事。在我们回想一个个创业传奇,在我们感怀一个个知识英雄时,我们津津乐道的,是中关村“人”的特质,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的纪传体。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新一代中关村人已经来到了舞台中央,他们必然是未来数十年内的主角。

这正是我们关注中关村和对它感兴趣的原因所在--揭示中关村的变迁,跟踪中关村前行的最新进展,最重要的,是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为中关村的新一代们立此存照。

【不安分】“在行业中树起一面旗帜,这才是我们想走的路。”

清华大学南门,僻静的林荫道时不时有学生穿过,隐匿于林荫道旁的,是一片片厂房与办公室。

就是在这片林荫道的一隅,有间不大的办公室,屋内陈设很简单,几张办公桌,几台电脑,一间隔出的会议室,立着一块白板。白板上草草地画着几张机械设计草图,白板的一角,挂着一张团队建设内容的漫画。

这里是北京科易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处研发室,几名年轻员工正操作着面前的电脑,从穿衣到面容,他们都是一副标准的高校学生模样。

这是一幅难以想象的创业场景——在旁人看来,这更像是校园的一部分,唯一能看出不同的,是墙上挂着的几张企业初期拍下的照片。

这家从事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公司让人产生“学校”的错觉并不奇怪。创立于2010年3月的科易动力,是中关村众多“80后”公司中的代表之一,在清华大学附近的科技园区中,他们还拥有几处“学院派”研发室,分别负责电路设计、机械设计等模块。

“我们的成员只有两个例外,一个70后,一个90后。”科易动力副总经理华剑锋是名80后,2010年初,清华大学汽车系博士毕业的华剑锋与其他两名师兄弟,共同开办了这家高科技企业。

拥有傲人学历和出国留学经历,在校期间屡获嘉奖,华剑锋无疑是任何一家汽车企业所期许的黄金人才,而他却选择了创业,是什么样的原因,促成了如此选择?

中文在线董事长童之磊的经历,也许可成为一个注脚,同为清华大学汽车系出身的童之磊,创业时间比华剑锋早了十年,回顾自身的创业冲动,童之磊如此解释:“那时心里总是透着一股不安分,总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不想按部就班。”

这“不安分”,正是问题的答案。

“不安分”的基因,在华剑锋就学时就已种下,在他之前,清华大学汽车系学生创业成风,这与校园中老师的教诲不无关系:“上学的时候,我的导师就经常鼓励我们,今后创业要把学的知识变成生产力,而不仅仅是闭门造车。”

华剑锋的创业伙伴,同系师兄田硕,同样是个“不安分”的人。上学期间,他便参与各种课题项目,从事与学习不相干的各类工作,是同学眼中的“大忙人”,这样的“不安分”,最终促使他离开通用汽车,选择创业:“创业算是性格使然,我天性中就不喜欢按部就班,总有一些想法要‘折腾’。”

有了“不安分”和“要折腾”,便有了科易动力。清华大学附近的一处厂房内,华剑锋等人“刨”了一处两米的深坑,搭设了电池快速更换系统的样品车间。也只有这里,能够允许一名创业者进行如此大胆的尝试:“没有哪个地方,能让我们去挖这么个大坑。”

选择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作为创业方向,除了与专业相关外,还有如今新能源利用的大形势。创业一年时间,华剑锋表示公司已超额完成预订的销售目标,不过赚来的钱,多数都投到了研发成本之中:“我们创业的时候,就有自己的原则,一不做资本密集型的企业,二不做人力密集型的企业,那我们做什么?我们只有做技术型的企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推出更新的技术。这也是我们唯一的特长。”

上学期间,华剑锋曾到德国留学了1年多的时间,高效的社会运作模式,敬业的技术工人给华剑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给他带来触动的,则是德国汽车工业的研发状态。

“德国汽车大家都觉得好,但除了知名的大企业,还有不为人知的几百家高技术企业,在默默无闻地进行着研发,哪怕只是汽车的天窗,都有企业专门进行科技研发。正是这样源源不断地为汽车工业提供高新技术,德国汽车工业才能有现在的成就。”经历给华剑锋带来了企业前进的灵感——未必是最大,但是要最精、最新,“创业一年,常常有人找到我们,希望谈收购的问题。干一年,每个人分个几百万散伙,想想也不错,但这不是我们的追求。我的导师就说过,创业是条不归路,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要想回头,要克服一切困难,走到底。我们的目标就是提供最好的技术,在行业中树起一面旗帜,这才是我们想走的路。”

誓做行业翘楚,攀登世界高科技产业之巅,这正是中关村人的终极目标,这样的“不安分”,是烙在中关村新一代身上的独特印记。

【不服输】“中关村每天都有企业消亡,每天又有企业创生,这并非循环,而是发展。”

光有一颗不安分的心,离成功还有很远,这一点,张戈体会颇深。

1999年6月,国务院要求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那时的中关村对于公众来说,是攒电脑的最好去处,也正是那时,小猪仔电脑俱乐部总经理张戈成为一名创业者。

“刚进这个行当的时候,大家都还是学生。”21世纪伊始,清华在校生张戈与几个同伴一起,成立了“小猪仔电脑俱乐部”,对于那时的清华、北大学生,“电脑”还充满着神秘色彩,坐拥多所高校学生资源,中关村的攒机事业风生水起。作为清华学生,张戈等人更是深谙学生的心理,举办电脑讲座、攒机比赛,成为流行的推广手段。

彼时的中关村,也正经历着高速发展的阶段,张戈的生意做得日益红火,从太平洋电脑城的一个柜台,渐渐发展成了拥有写字间的正规公司。

然而多年的发展,却没有为张戈打开更广阔的天空,正如清华科技园内招商项目负责人刘雪良所言:“如果小的创业公司不具备相应的技术潜力及创新理念,失败是必然的。”

也正是在张戈创业近十年之后,海淀区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的通告》,活跃在中关村西区的电子卖场、商场、购物中心、餐饮等业态被列为“不鼓励发展业态”,取而代之的是鼓励科技型和创意产业落户。电子卖场被视为低端业态,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听到这样的说法,最开始并不理解,带动中关村发展的这么多人,一转眼就被定义为‘低端’,这不公平。”虽然有种种不平,然而现实逼人,来攒机的越来越少,攒机企业的名声也越来越差。从走进太平洋数码电脑城,到走出电脑城,张戈走过了十年时间,而当他走出这个被定义为“低端业态”的电子卖场时,曾经的成功光环,已消失殆尽。

“中关村每天都有企业消亡,每天又有企业创生,这并非循环,而是发展。有人看到的是日渐缩小的市场,而有人则看到其中新的机会。”熟稔中关村价值观的张戈并未就此认输,新的形势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新的机会。2009年,张戈的俱乐部开始转型,从最初的电脑配件零售,逐渐转为面向高校实验室与中小型公司等行业客户:“从调整客户对象开始,我们的公司目前已经基本成型,下一步的目标是调整公司内部管理以及改版网站,今后,我们也将成为有双休日的正规企业。”

这正是中关村企业的发展之路,一张桌,一间房,一层楼,一幢楼……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永不放弃,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恰恰反映出中关村的生机勃勃。

生机勃勃的背后是什么?是鼓励创造、容忍失败的中关村独特的文化气场,也是不循规蹈矩、敢为人先的“村民”们共同的精神气质。

【不寻常】“想要获得创新,需要点儿不循规蹈矩的魄力,无招胜有招,用在这里最为合适。”

黄群骥的名片上有两个头衔,一个是“总经理”,一个是“副研究员”。

作为总经理,他是北京科计通电子工程有限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手下研发人员近百人,工程队伍近三百人,企业年产值上亿元;作为副研究员,他任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近20年,是电子计算机机房国家标准的制订者、宣传者。

这样的双重身份,在中关村并不少见,因为这正是中关村一代群体的象征,他们既是科学家、研究员,又是企业家;他们自陈春先、柳传志为始,至今仍未断绝;他们被称为“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知识分子下海”。对于他们而言,创业是将了然于胸的知识转变为生产力,是突破传统观念和旧体制的束缚,是走出“书院”,踏入“商海”。

黄群骥之后,是张朝阳、李彦宏、王志东、汪延、陈一舟、周鸿祎等网络豪杰的身影,对于他们而言,创业意味着国际化的视野,意味着对新事物的敏锐,意味着国际资金的介入。

如今回头审视这些成功的“中一代”、“中二代”,他们的创业手段既是延续与继承,也是吸收与进化。

那么,如今的“中关村新一代”,手中的牌又有什么可打?

诺思兰德的“土狼团队”或许可以给出解答,这个没有一分销售收入、却市值接近3亿的生物医药公司,正在说明一种可能性:技术就是生产力,知识就是价值。一家“随时可能倒闭”的公司,靠卖项目支撑企业发展,乃至获得认可。从无牌可打,发展至一手好牌。

北京星河亮点通信软件公司的管理方式,也许是另外一张牌。这家既有“知识分子下海”的董事长、又有“80后”研发人员的无线通信企业,用现代管理手段提高着自己的竞争力,“尽量让工资涨幅追上CPI”的政策,无疑是新时代的一张好牌。

民海生物亦是一种可能,这家进行疫苗研究开发的企业,全靠“老板”投资,7年时间至少6亿的投资,只等待一个成功的结果,“需要熬得住的行业”,自然需要“熬得住”的信心与资金。

那么,到底哪张牌才是“中关村新一代”最需要的一张牌?每一张牌都是。

无论是技术、资金还是管理,想要获得创新,“中关村新一代”需要点儿“不循规蹈矩”的魄力。在这个只以成败论英雄的竞技场,陈旧的市场规则早已被打破,无招胜有招,用在这里最为合适。

而这样的“不循规蹈矩”,只为一个目的,永不停步的创新与创造,这也正是历史赋予“中关村新一代”的使命。

答案就在这里……

从7月25日开始,本报先后刊发了15组有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系列报道,这些文字和图片,领着读者在纸面上尽情地遨游了一回,使大家对于中关村“一区十园”的最新发展有了相对直观的了解。

当然,我们的报道不仅仅是笔写出来、用电脑敲出来的,更是记者和编辑深入基层,用脚走出来的:一次次地深入亦庄,才有了《亦庄有个出租车“联合纵队”》文章的诞生;早高峰去挤地铁13号线,才使记者和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的普通从业者有了最直接的接触;长时间在北理工大学实验楼外的蹲守,才成就了对于电动汽车工程实验室教授、“大腕”安东尼的专访……每一篇稿件刊发的背后,都意味着艰辛和付出。

在用脚丈量、用心写作之上的,则是我们想带领读者一起去做一次“寻根之旅”的真正意图。寻什么根?寻中关村之根。什么是中关村之根?就是目前活跃在中关村广阔科技舞台之上的第三代中关村人,还有蕴藏在他们身上的“不安分”、“不服输”、为了创新“不择手段”等诸多闪光的特质。

作家凌志军在《中国的新革命》一书中写道: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国急切地渴望拿下新技术的高地,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这是新一代人的梦想,激励着整个国家再接再厉,进而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话题。而中关村之所以值得注意,就因为它是这条道路上的先行者。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关村就是北京的现在,更驱动着北京走向未来。我们为什么关注中关村?答案就在这里。

中关村人才备忘录

2010年,中关村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约12万人。

中关村是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首批授予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海归创业人才超过1.5万人,累计创办企业超过5000家,是国内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

目前,北京市共有中央“千人计划”人才301人,其中80%在中关村地区;创业类“千人计划”人才45人。“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161名人才,75%以上聚集在中关村地区。

2010年,中央组织部等15家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与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意见,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的人才特区。一年来,共有3642名各类高层次人才落户中关村。他们在户口、住房、医疗、子女教育方面都可以享受最新的优惠政策。

5月29日,88家中关村示范区的高科技企业领到了“人才公寓”的钥匙,海淀首批600套人才租赁房实现入住。按计划,中关村将在三年内向这些人才提供1万套公租房。

(来源:北京晚报)



上一篇:2000万元为企业筑海外知识产权“防火墙”
下一篇:云计算将创造历史性变革 走出“云端”仍有4挑战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32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32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23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23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19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19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16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16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