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通知 园区新闻
媒体报道

推动自主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1-08-15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主任胥和平谈《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 核心观点

●当前强调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不是科技工作出了问题,而是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提高了。

●新技术革命和金融危机,直接推动了全球产业转型,推动未来一二十年的全球经济格局转型,以及世界政治军事格局的转型。

●如果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起来,“十二五”“十三五”乃至更长的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就立不起来。

●我国社会经济活力迅速释放30多年,一些问题、矛盾日渐积累,民生科技问题已凸显出来。《“十二五”科技规划》提出着力发展民生科技,让科技成就惠及亿万群众。

高端访谈

五年前,《国家“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简称《“十一五”科技规划》)全面启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简称《科技规划纲要》)的各项部署。五年来,我国创新能力加速提升,科技资源总量快速增加,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自主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发展取得重要成就。

进入“十二五”时期,世界科技发展呈现新趋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简称《“十二五”科技规划》)指出,“我们必须科学判断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解决科技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十一五”科技规划》和《“十二五”科技规划》的目标定位有什么不同?相对于“十一五”时期,“十二五”的国际环境呈现出哪些新特点?面对新形势,《“十二五”科技规划》如何解决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日前,科技日报记者就上述问题专访了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主任胥和平。

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是“十二五”时期科技工作的重点

科技日报:《“十二五”科技规划》对未来五年我国科技发展方向和自主创新的战略重点进行了部署,它和《“十一五”科技规划》在目标定位上有什么不同?

胥和平: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落实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十一五”是启动阶段,“十二五”是攻关阶段,要有突破性进展。“十一五”期间,面向《科技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目标,我国对重大专项、关键技术、基础研究、科技队伍、创新文化等进行了全面部署,启动相关工作,现在就要有成果。也就是说,“十二五”期间重点创新活动、重大科技专项等要取得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在认识上,也有一个变化。“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的是对自主创新的认识问题。比如说,在全球化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占据并控制着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更容易获得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我国必须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改变以资源和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处于产业链的价值链低端的状况。《“十一五”科技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必须切实将科学技术置于国家发展的优先地位,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赢得发展的主动权。”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社会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日益成为普遍共识。这个认识来之不易,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十二五”时期,认识进一步深化,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自主创新该干什么?当前,推动自主创新最重要的事:第一,要把我国创新能力提升上去,大批科研成果要出来;第二,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这将成为“十二五”时期科技工作的重点。

从三个层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科技日报:近些年,社会各界对于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关注度日渐升温。去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度成为网络高频词。“十二五”时期,我国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主攻方向,这一轮主攻的突破点在什么地方?

胥和平:首先应当有这样的认识: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并不是比过去还差。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之所以常遭到批评,原因是“十一五”干了五年,科技部署该见效了,该发挥出作用了。社会公众自然会关注它,讨论它,甚至于质疑它。这是一个自然逻辑。

另外,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全球面临巨大转型压力。2009年国务院出台9号文件,提出加快重大专项的实施。如果拿不出新的重大科技成果并形成新经济增长点,我国经济转型的目标很难实现。当前强调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不是科技工作出了问题,而是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提高了。

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过去谈到科技成果转化,指的是具体科技项目成果的转化、政府推动的成果转化。现在,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在内涵、内容、形式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微观层面,要关注成果、专利、技术的转化,产品的开发;在中观层面,要关注科技资源集成和技术集成,重大项目的推进;在宏观层面,要关注宏观政策调整,技术群推动新兴产业群的成长,产业结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化。这才是更大的转化,是科技成果转化最为本质的内容。《“十二五”科技规划》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就是要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科技日报:也就是说,一直以来我国都非常关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但在不同阶段结合的维度和侧重点并不相同。

胥和平: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科技体制改革提出科技经济相结合,就是为了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那时的结合是微观层面的。现在,很多科技人员成为企业家,应用类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大量企业设立研发机构,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力量,但大家还觉得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不好。其中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是,当代科研发展方向、科技力量布局、科研组织方式是否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结合有微观的,更有中观、宏观层面的,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所谈的成果转化的命题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后危机时代,推动转型发展最核心的是培育出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技日报:“十一五”时期,金融危机侵袭我国实体经济,我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怎样才能“顶得住”风暴的冲击。在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又将处于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它对我国“十二五”时期科技发展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胥和平:金融危机以后,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欧美发达国家,一批新兴产业迅速出现、形成和发展。新技术革命和金融危机,直接推动了全球产业转型,推动未来一二十年的全球经济格局转型,以及世界政治军事格局的转型。世界各国几乎同时起步,瞄准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集中部署,推出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全球转型发展,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国际环境大变化。

我国“十二五”期间,产业转型全面铺开。我国“十二五”转变发展方式的整体节奏与全球产业转型是契合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转型发展是以科技支撑为力量的。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转型发展依靠的是自主创新,没有自主创新就“转”不了。

科技日报:在全球产业转型的背景下,“十二五”时期实现我国转型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胥和平:推动转型发展,最核心的是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如果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起来,“十二五”“十三五”乃至更长的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就立不起来。因此,我们讲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奠定技术基础。要充分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引领作用和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创新成果的集成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和健康发展。

科技日报:美国在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通过“再工业化”避免产业结构空洞化,寻求经济再平衡。“十二五”时期,我国是怎样来定位制造业的发展的?

胥和平:美国以新技术产业引领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由于实体经济的逐渐衰落导致经济发展失衡。美国提出“再工业化”,不是恢复传统制造业,其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

我国《“十二五”科技规划》提出,必须把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任务,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攻关,重点发展高速列车、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机器人、高端海洋工程装备、科学仪器设备等,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围绕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加快行业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支撑重点产业振兴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应当说,我国和美国从不同角度推进了同一件事,就是制造业升级。

重视低碳发展、改善民生中的重大科技问题

科技日报:在全球产业转型的国际背景下,哪些新问题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

胥和平:与“十一五”相比,出现了一些我们从未想到的全新问题,比如低碳发展。2004年,欧洲人提出低碳发展概念。2006年,这个词传入中国。金融危机后,这个词迅速窜红。现在,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新问题,它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低碳发展代表了产业发展的新动向,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

《“十二五”科技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制造过程的绿色化、低碳化,加快发展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要强化绿色城镇关键技术创新,发展低碳城镇规划、绿色建筑设计、建筑节能等技术,促进城市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要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和技术集成,加强资源高效利用、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保障公共安全和改善人居环境等科技示范,全面提高应对能力。要强化前沿技术研究,抢占高效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材料、低碳排放材料等前沿制高点。只有加速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的突破,才能带领我国进入绿色、清洁、低碳发展的新阶段。

“十二五”科技发展还提出一个新概念——民生科技。民生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活力迅速释放30多年,一些问题、矛盾日渐积累,人口健康、公共安全、人居环境等民生科技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十二五”科技发展把老百姓的科技需求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来进行安排,并提出着力发展民生科技,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重大民生科技问题,全面提升科技服务民生的能力,让科技成就惠及亿万群众。

科技日报:无论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还是低碳发展、民生科技,他们都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支撑。“十二五”时期的基础研究的着眼点与“十一五”时期又有哪些不同?

胥和平:基础研究在支撑引领科技发展中意义重大,关系到科技发展的后劲和长远未来。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点实验室、知识创新工程等支持力度,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快速增长。“十二五”时期将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在整个科技工作中的地位,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服务国家需求和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突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建设,瞄准前沿、重点突破,推动我国基础研究水平整体提升,一些领域加快走向世界前列。

(来源:科技日报)



上一篇:北京:第二届海归人才 招聘会吸引近千名海归应聘
下一篇:创造良好科研环境和科技创业条件 积极回应海外留学人才报效祖国愿望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32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32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23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23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19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19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16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16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