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1-08-09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要想富,先修路”,铁路、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是科技发展的“基础设施”?日前发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指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是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
“只有充分利用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高新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才能将科技发展的基础夯实打牢。”科技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主任周元表示。
“无论是网络和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和深度应用将引发以智能、泛在、融合和普适为特征的新一轮信息产业变革,还是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加速突破将推动世界进入绿色、清洁、低碳发展的新阶段,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的支撑。”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真真认为。
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
“十二五”科技规划提出,要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目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资源和条件支撑体系。
在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布局上,“十二五”科技规划提出,在能源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空间和天文科学、粒子物理和核物理、工程技术科学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科学装置。
在能源、信息、资源环境、农业、人口健康、先进制造、交通运输和公共安全等国家战略需求领域,以及基础前沿领域和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按照择优布局的原则,继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研究骨干基地。结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实施,加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围绕重大科学工程和重大战略科技任务,建设若干国家实验室。
在关键产业技术领域,结合区域特色和优势科技资源,建设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加强考核评估,调整优化建设布局。加强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国家计量科技创新基地等综合实验服务基地建设。
进一步加强大学科技园、企业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示范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和布局。推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创新联盟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
在推进科技平台建设和开放共享上,“十二五”科技规划提出,进一步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布局,强化支撑服务能力建设,更加突出平台的开放运行和为研发创新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在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能源、海洋、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以及新兴、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推动多学科交叉集成、面向社会开放服务的共享平台建设。
科技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是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科技投入绝对量稳步增加,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国已经建成了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究机构、国家高新区等在内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网络,有力地支撑了科技创新事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56个,总数达到333个;新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4个,总数达到387个;新建国家工程实验室9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发展至575个。一批标志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工程建设完成。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得到加强,有力促进了科技资源整合共享。
国家高新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国家高新区总数达到88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以上,2010年达到7.6万亿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全国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年均增长20%,2010年达到3906亿元的规模。
“如果说公路、铁路、通信等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那么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就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周元表示,没有公路、铁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而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的滞后同样会阻碍科技发展。
周元认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是与其他科技工作相辅相成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科技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的支撑,离开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国家科技战略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全社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李真真表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主要由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和研究实验基地、自然科技资源保存和利用体系、科学数据和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等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以及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专业化技术人才队伍三方面组成。
李真真强调,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是国家层面上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共享的系统化的支撑体系,强调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整合和系统化;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不仅包括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还包括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服务于平台建设与运行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强调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的硬件条件;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能够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效、高质、公平的服务,强调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还具备软件条件。
“转方式、调结构”的有力抓手
“‘转方式、调结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找到一个有力的抓手,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就是有力的抓手。”周元表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高新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为抓手,不仅可以很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且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周元认为,一个地方的经济是以其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要改变发展方式存在较大的难度,而且有可能得不偿失。在国家高新区等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上做文章可以化解这一矛盾,利用这一有力抓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宣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意义,使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深入人心,使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李真真表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涉及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消费行为、文化、人与人的关系等各个方面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包括宏观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等,也包括微观层面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等。所以,“转方式、调结构”看起来是经济领域的一场变革,实质上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经过5年的发展,我国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周元表示,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日臻完善,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的基础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