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1-08-01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中关村人才特区
打通引才管道
中关村管委会与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侨办、外国专家局等有关部门建立了信息沟通机制,并加强与驻海外使领馆的沟通联系,发现和筛选一批优秀留学人员团队和项目。目前已建立中关村外国专家工作平台,吸引并推荐外国专家到中关村企业发挥作用。
建立海外联络处
中关村已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建立了7个海外联络处,面向海外人才开展宣传、联络与服务工作。中关村海外联络处承担着不断举荐优秀海外人才(团队)到中关村考察、落地,并实现创新创业的任务。
孵化园落地
中关村有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等102家,留学人员创业园29家,总孵化面积60多万平方米。这些园区为“海归”提供了创业的空间载体。同时,这些园区也为初创企业提供财务代理、法律咨询、投融资、担保贷款、创业辅导和创业培训等多方面服务。并探索“孵化+创投”的运营模式,直接为在孵企业投资或向投资机构推荐、引入创业投资。
投融资对接
中关村建立定期沟通工作机制,针对风险投资机构重点关注的高层次人才,安排专人进行工作对接,集成落实各级各类政策措施,吸引高端人才落户中关村,并通过股权投资、资金投入等方式给予支持。鼓励天使投资等各类创业投资机构积极推荐优秀人才,收到良好效果。
人才专享政策
为了进一步服务“海归”,北京市出台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在担任领导职务、承担科技重大项目、申请科技扶持资金、参与国家标准制订、参加院士评选、申报政府奖励等方面,为“海归”人才提供良好条件。并建立了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档案制度,制定日常联系服务办法,建立跟踪服务和沟通反馈机制。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
扶持重点产业
中关村正在加快南北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领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创制技术标准、攻关共性关键技术,抢占产业价值链条的高端。北京市设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金”,以政府直接投资、出资入股、人才奖励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支持高层次人才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深入实施“十百千工程”,按照“一企一策”的扶持办法,加速培育一批上规模、能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企业。
搭建科研平台
目前,中关村已经建立健全以股权投资为核心,投保贷联动、分阶段连续支持的新机制,形成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合作体系。建立创业企业改制、代办股份转让、在境内外上市的扶持体系。
伴随着“中关村人才特区动员大会”的召开,一条从中关村开始、渐次延伸到全世界人才最为密集的6个区域的全球揽才路线图已经铺开。这条揽才路线最大的亮点是为人才打造了一个“全流程服务平台”,从联络人才、引进人才,到创办企业、产学研用、乃至企业上市……
记者从中关村管委会人才处了解到的最新消息,目前人才处正在筹备一期最大规模的“海归考察团”,时间定在今年9月底。该活动将联合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海外学人中心、北京市科协、欧美同学会等6个部门。如果一切顺利,届时将有望组成一支近500人的海归考察队伍。他们将深入中关村企业、近距离感受中关村创新创业氛围、了解中关村人才特区引才落地的新政策。
其实,“海归考察团”在中关村并不是陌生的事物。早在十年前,李彦宏、邓中翰就是中关村海归考察团中的一员。目前,中关村已经累计举办了150批“海归考察团”,仅美国就有5000多人才参加。
“海归考察团”招来洋博士
“我的创业项目是为了解决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问题,偏远山区的学生也能有自己的英语老师。借助互联网,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都有适合自己的英语老师,不同的是,这个老师是仿真虚拟的机器人。”谈起自己的创业项目,马列伟兴奋不已。
现年47岁的马列伟算是老“海归”了,1987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就到了美国,并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曾在与欧洲贝尔实验室齐名的西门子中央研究院进行电子仿真领域的研究。他说让他下定决心在北京创业,还要提到去年参加了一场“2010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动。
该活动由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海外学人中心联合主办。活动中,马列伟感受到了北京未来发展的潜力,他回忆起当时考察的经历,“我们在中关村参观了一些回国‘海归’创办的企业,北京市许多领导出席,并对疑问给予了解答。我乘坐的车上有30来人,其中有一些人在接触中能感觉到他们很有水平,科技能力很强。更多的人看起来都是中青年,30多岁,热情很高”。
考察结束后,马列伟意识到,目前回国创业正是大好时机:一方面北京有很多支持人才的政策;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充满机遇。“在美国你会发现,每个行业就那么三四家大公司,中国则像是群雄逐鹿的时代,充满机会。”他说。
最终马列伟在中关村上地创办了北京凌声芯语音科技有限公司,短短一年多时间,他的产品已经囊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生英语学习内容,并已和国内几家最大的教育出版社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与出版社的图书捆绑销售,他的产品几乎覆盖了大部分省市。
牵线“海归”编织全球揽才网络
“我一直想回去工作, 也与一些单位进行了接洽。但是,由于我在美国很多年, 希望对国内的情况有更深入了解;我一直关注北京人才中心和海聚工程等;现在的情况,过去都不敢想象。”
这是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副研究员刘元波的一封感谢信。在收到了北京发出的考察邀请后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说出了上述肺腑之言。信的结尾处说道,“我是一名临床科学家,我希望能将自己的知识回报给病人,我以前也得到了各方面培养,希望能够回国效力是我的愿望和本分”。考察结束后,刘元波与北京天坛医院达成了工作意向。
日本札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郁小兵在参加完考察团后,不但获得了海聚人才认定,更是与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签订了聘任合同。
以上两个案例,只是去年“2010海外赤子北京行”的部分成果。
记者获得了一份来自北京市海外学人中心的统计,去年的“2010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动,来访的海外学人共有95位,其中博士有65位,占到了68.42%,35岁以上占到85.26%。这说明“海归”对于回国发展有很浓厚的兴趣。用人单位共接待咨询人数80人次,有初步合作意向的28人;风险投资公司接受咨询人数115人次,有初步合作意向的14人,留学人员创业园接受咨询人数116人次,有初步合作意向的42人次。
这样的故事和考察团时时都在中关村上演。
多项政策助推揽才工程
早在十年前,中关村就开始有计划地组织海外高端人才回到北京考察创业、考察市场、考察政策。
一方面,中关村在国外成立了联络处;另一方面,国内建设人才处,构建海归人才服务体系。中关村管委会原副主任夏颖琦告诉记者,从2001年1月至今,中关村已累计接待“海外学人中关村访问团”约150批次。仅美国的海外联络处,这些年就为中关村招来5000名海归考察。
目前,硅谷、华盛顿、伦敦、多伦多、东京和慕尼黑,都设有中关村的海外联络处,任何人才有归国创业就业的想法,都可以第一时间、第一途径前去咨询。
截至目前,中关村共有1.2万名海归人才创办了超过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分别是十年前的20倍和12倍。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服务体系累计接待来访的海归人才超5万人次。
为什么中关村在人才聚集上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这得益于中关村一直探索打造的揽才工程,除了组织海外学人来北京考察外,还有诸如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小额担保贷款“绿色通道”、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实施细则 、中关村留学人员精品项目推介会“三三会”等多政策、多手段服务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的机制体制。
(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