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1-07-01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中国共产党走过90年光辉历程,作为执政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其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民生的稳步提升是其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国强民富更是其执政智慧的重要体现。毛泽东早在全国胜利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表达了这样的态度: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在发展道路上经历了很多转型,而这种转型,不是穷则思变,而是顺势而为。事非经过不知难,本报将对这些重要转型事件进行梳理,见证彼时艰难而智慧的抉择。今天,让我们见证中关村高科技探索发展之路。
中关村,中国科技园区圣地,依照美国波士顿128号公路园区或者旧金山“硅谷”为模板打造的北京“技术扩散区”;从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区”,经过20多年探索,商业氛围浓厚的“电子摊贩集聚地”面临新转型,从太平洋数码城“退市还研”开始,中关村重新回归、摸索一条真正的中国硅谷之路。
过往:“硅谷”成了商业街
中关村目标中国硅谷却难挡利益追逐。
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春先在大洋彼岸找到了中国科技创新可以借鉴的模板:美国波士顿128号公路以及硅谷。从他开始,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开始相信中国北京也能建立一个类似的地域标杆,当时的描述还只是“技术扩散区”。陈春先率先创办了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发展技术服务部。这家公司所在地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北京中关村。
与陈春先同有梦想和志趣的一批人开始在中关村实践IT产业研发和销售。同当时的整个时代背景相符合,商业氛围的电子销售显得尤为突出,后来鼎鼎大名的IT巨头四通、联想也是最早一批靠销售起家的企业。1984年,以四通、信通、京海、科海为代表的一大批民营科技公司先后成立,加上满足本地购买需求的店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初具规模。
现在已经无法查证最早被人称呼“电子一条街”时中关村的电子产品销售能力,但这个地方蕴含的科技属性和销售氛围得以相辅成长。这也引起政府部门的认可和高度重视,打造中国硅谷的愿望得以上升为地方战略甚至国家战略。
几年内,北京中关村开始刷新一系列中国科技地域标杆历史。资料显示,1984年,海淀区委区政府开始主动为新办科技企业排忧解难。在当年4月召开的海淀科技大会上,首次提出“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开发新型产业”作为海淀发展的战略措施和目标。到1987年,中关村地区的科技企业已有148家。
1988年5月国务院正式做出批复,中国第一家高新技术产业试验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在海淀成立,人们还是习惯将之称为中关村。到199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政府和科学技术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同意请示中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发展规划,这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国家中央领导曾先后多次到中关村科技园区视察、指导工作。中关村在中国科技发展领域的地位和意义进一步提升。
得到国家政策认可和扶持的中关村发展速度已经远不是“电子一条街”所能涵盖。在海龙集团董事长鲁瑞清的博客中是这样描述的:从产业方面,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也在悄然变化中。电子市场逐步退出历史,电子城开始登场并获得碰头彩。
1999年,硅谷、太平洋、海龙三座电脑城先后投入使用。不仅彻底结束了中关村以小型电子市场为主的格局,而且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大规模入驻的电脑城、电子城淘汰了过往零散的电子市场,却将中关村的商业氛围迅速扩大化。及至2006年,如今的中关村三大电子卖场鼎好、海龙、e世界已经齐聚,太平洋数码、硅谷、科贸、中发、中海园已经或者即将浮出水面,熙熙攘攘的电子买卖景象与近日并无差异。
中关村电子产品贸易商会发布2010年度中关村电子产品白皮书显示,中关村IT卖场在2010年的电子产品销售额达到280亿元,其中鼎好、海龙和e世界三大卖场的销售额占到中关村IT卖场销售总额的68%。有见证中关村商业发展的人士感慨:“目前的中关村早已不再是电子一条街,如今三大卖场任何一家的规模就远超当年整整一条街。”
另一份数据表明,2002年,中关村电子卖场总营业面积仅为6万平方米;到了2005年,这一数字已增至20多万平方米;到2009年,中关村IT卖场的面积达32万多平方米,相当于44个足球场,经营商户大约8000家,从业人员大约5万人。
卖场的繁荣固然可以带来前述商业销售额的美妙,但中关村太重的商业尴尬也背负外界质疑。人们纷纷提问,陈春先梦想中的中国硅谷出现了吗?但现实上,“高科技”的含义在这里被演绎为电子卖场的“恶性”扩张,更多的人、公司是在这里做贸易、组装机器、炒货,而相继带来的也是餐饮行业在中关村的兴起。“走火入魔”的商业化模式曾让“硅谷”一词成为中关村的乌托邦。
现实:电子贸易收缩
中关村摆脱过度商业气质,不是没有那种底气。
“卖场多,卖场大,但不代表中关村科技创新氛围没有”,一家创业型IT公司员工告诉记者,楼上楼下有很多类似公司,发展成联想那样的国际品牌还需要时间,中关村重新被人们认知也需要时间。“人们不能想到中关村就只是去买手机、买电脑、买配件。”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官网上这样介绍:拥有以联想、方正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近40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院所为代表的国家(市)科研院所200多所;拥有在校大学生40余万人,每年毕业生超过10万。拥有高素质从业人员超过百万,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超过1.5万人;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大学科技园24家,留学人员创业园29家,企业自发设立、自主管理、职业化运作的新型协会组织超过40家。
拥有华丽的数据,中关村尚需一个转型的契机和一种明确的信号。今年3月初就在中关村飘散的太平洋数码电脑城将“退市还研”的谣言5月终于被证实:太平洋数码城的使用权在6月30日正式移交给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英文网站上有一段对太平洋数码城搬迁的文字是这样描述的:“该建筑(太平洋数码城)将会重新调整,用于教学与研究。”
这则社会新闻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中关村的意义和最初的使命:太平洋数码电脑城,中关村的标志性建筑,几乎见证了中关村整个发展史,如今,拥有500个车位、营业面积高达1.3万平方米、曾贵为京城三大电子卖场之一的它,却面临被“请出”中关村的境地。
但随后的另一则政策消息不免让外界把两者联想在一起。5月29日,海淀区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的通告》,希望今年年内,海龙、鼎好等中关村电子卖场的商业面积要下降至50%以下;并将逐步引入科技金融、科技中介、高科技企业、文化创意等高端要素业态形式。同时,西区禁止入驻的业态明确为:小商户电子产品维修和销售、低端服装、低端餐饮等。这意味着中关村至少有18万平方米的电子市场将“消失”——大约相当于22个足球场。
从IT卖场发展至32万平方米,到砍掉18万平方米,销售额肯定大受影响,但中关村卖场的布局转型更映射着整个中关村使命的回归。海淀区政府上述通告中还明确地提出了“中关村西区业态分为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其中科技公司、创新公司是鼓励类的重点,而电子卖场、商场(店)、购物中心、餐饮等业态“不鼓励在本区域内发展”。
重科研轻商业的信号再明显不过。这是中关村转型的二次阵痛。1999年确定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后,从四环路中关村一桥到黄庄路段,重新规划,拓宽道路,拆除了两侧老旧房屋。大约半年时间,4000多户居民被拆迁走,200多个单位,包括区委、区政府、公安分局等被搬离,代之以座座崭新的高楼大厦,并在随后的十余年时间里逐渐满足中关村“三缺一”(只有写字楼、住宅,缺乏商业配套)的遗憾。但现在,中关村再度遭遇商业地产发展过快带来的阵痛。
6月的北京中关村阳光炙热。烈日下的太平洋数码城已没有往日的熙攘,环顾整个卖场,不少售卖计算机、数码相机的店铺都已经人去店空,而偌大的一层楼也仅有四五个顾客。整个卖场惟一忙碌的身影就是那些搬运的工人,类似“已经搬至鼎好四层×××号柜台”的字条贴满了搬走商铺的柜台上。“我们也知道这没有办法。”张生(化名)对记者表示。张生在中关村已经打拼了十几年,在太平洋数码城拥有三家店铺,此次搬迁对于他来说最痛的也许是“我是这里第一批商户,我的生意就是跟着这里一起发展起来的,之前根本没有搬迁的打算”。
事实上, 搬迁不仅让这些小店铺产生阵痛,就连惠普这样的公司也得“服从”。3月初,惠普客户服务中心刚刚经过一番装修之后在太平洋数码城开业,然而喜庆之气还未过去,就接到了搬迁通知。这就是中关村转型必须经历的阵痛。
有了解行业的人士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中关村目前包括海龙、鼎好、科贸、e世界等在内的12家IT电子卖场,以及至少5家购物中心,这里还有工作人员约8万人,日均人流量达10余万。而政府的“不鼓励”政策出来后,这些数据都会受到影响,“可能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商业税收上”。
据悉,为了配合西区整改,海龙电子城清退写字楼商户,为此损失了近2000万元的收益。而海龙一层改变原有的招商结构,全部改为大品牌的精品间,为此也付出了损失数百万元的代价。
鼎好电子商城一位负责人认为,政府的举措是在整体战略上做出调控,以求将中关村西区打造成国际级的高新产业基地,作为卖场或经销商应更期待地去迎接挑战。而海龙集团相关人士则表示,中关村零售行业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促使政府做出这一表态,海淀区政府一直希望中关村卖场尽快实现自身升级动作,加快卖场模式转换速度,仍然延续旧模式和因循旧思路的传统IT卖场应该做出更多反思。
未来:回归高科技定位
中关村科技价值值多少,一年1.59万亿元收入不是终点。
1986年12月,《人民日报》以“北京中关村一场悄悄变革,中国硅谷正在这里孕育”为题描述了中关村的美好前景。但从实际发展状况看,走向另一种电子消费繁荣道路的中关村在海淀区最新的政策下,回归之旅迟来近20年,一批科技型大企业和创业公司悄然入驻有望加速这场回归进程。
退潮的时候就知道谁在裸泳。中关村商业氛围的让步亟待科技属性弥补,对众多期待已久的创新企业来说既是机会也是考验。鲁瑞清表示,太平洋数码城的停业,直接原因是产权移交,但也与电子商务和3C卖场兴起有关。一位产业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随着互联网和网络购物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尝试通过网络购买电子商品。实体电子市场的重要性越来越弱。电子商务公司“绝杀太平洋数码城”只是个开始,更多的科技型公司需要在这场中关村转型中寻觅到新的机会。
“这里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是休息区,到中午休息的时候很热闹。”一位微软普通研发人员兴奋地向记者描述新工作环境。5月25日“微软向邻居们问好”一条标语标志着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总部大楼正式投入使用,微软用最直白的语言向中关村示好。
“IT产业的创新和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我们非常高兴能够在中关村核心区开启全新的创新旅程。微软将更深地融入中国的产业创新体系,与中国伙伴协力共创未来。”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如是强调微软和中关村“结盟”的意义。
而国务院参事石定环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家高新区诞生20周年。他强调,“过去20年里,我国在实施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方面,在鼓励跨国企业参与我国经济建设、分享全球科技溢出效应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期间国家高新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关村可以说是所有国家高新区的开山鼻祖,微软公司决定在中关村永久落户,这表现出了世界软件产业领导者的远见卓识”。
微软大楼,总投资超过28亿元,在很多人眼里,这将成为中关村标志性建筑,这也是中关村向知识型经济转型的时代象征。据悉,目前像甲骨文、IBM等100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70多家在中关村设立研发机构。中关村重点培养企业当中有4家为千亿级别、25家为百亿级别的重点企业。
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这样描述中关村现在的优势:对广大的创业投资机构来讲,中关村除了具有优质创新创业企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外,还有主流出资人集中的优势、优良管理团队集聚的优势,同时还有资本市场先行先试的优势,各方支持政策集中的优势。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内地创业投资最活跃的区域,在中关村注册的股权投资基金可以享受国家关于股权投资先行先试的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中关村返璞归真以及海淀区的政策不但吸引了巨头们的眼光,大量科技创业企业也对此迫不及待,他们选择搬上曾经被电子卖场占据的写字楼。海龙大厦11层一个还未装修好的办公室就入驻一家创新团队——点心公司。这个奇特名字公司背后的扶持者是互联网“创业教父”李开复,所从事的是手机操作系统开发,150人团队中有120人都是研发人员。“便宜吗,卖场转成办公室,海淀区会给一定的补贴。”点心公司员工钱维燕对记者表示,这是创业公司之所以选择在中关村海龙这样的电子市场开设办公室的一大原因。
选择中关村海龙大厦,还有一个公开的秘密——海龙电子卖场本身的地理优势使得这个创业团队可以最直接地接近消费者。“楼下就是卖手机的,如果我们做消费者调研,或者想看看我们产品的反馈情况,直接下楼就可以了。”点心公司市场部员工向记者戏称在这是典型的“前店后厂”。而这就是中关村科技企业所处环境的最独特之处。
实际上,“开在电子市场楼上的公司”有望成为最具中关村特色的“新硅谷模式”。“我们可以第一时间从电子市场里知道主流的电脑配置,第一时间调整我们的游戏方向。”知名网游公司蓝港在线公关总监崔嵬告诉记者:“这附近有不少网吧,我们会直接去周围的网吧贴些游戏海报、做一些宣传甚至是直接给予新加入的玩家游戏礼包。”
这些回归科技研发层面的互联网“轻公司”才是中关村希望看到的结果。资料显示,2010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1.59万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带增长较快,实现总收入7054.7亿元,对示范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3%。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持续引领国内产业发展,约占全国总量的1/7;计算机市场占有率、手机产量稳居国内第一;集成电路设计收入占全国的1/4。截至目前,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89家,其中境内113家、境外76家,38家企业在境内创业板上市,初步形成了创业板中的“中关村板块”。
但上述业绩显然不能让中国硅谷满足,根据2008年北京市政府下发的关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纲要(2008年-2020年),希望到2020年,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将占到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30%,并初步成为全球新兴的科技创新中心。
对迎新政策和新目标的中关村企业来讲,在政府的扶持下,中关村“重回硅谷”,世界正在仰望。
(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