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1-05-18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在中关村的北部,有一栋静悄悄的红楼,这里是国内首个完全按照国际惯例组建的研究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这里没有行政级别,没有官员,没有编制,现有科学家30名,平均年龄不到40岁,全部来自全球招聘。人才招聘专家委员会按国际惯例,由包括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23名国际一流生物技术专家组成。这里没有评比、没有考核。所长王晓东说,学术空间充分宽松,研究所在基础设施、科研设备、科研人才具备“国际一流”标准的同时,科研管理也与国际接轨,所长最主要的工作是招人,实验室主任一律实行5年合同制,课题充分自主,最后接受由国际知名专家组成的科学指导委员会的评估。
成立仅5年多,北生所已在《科学》、《自然》、《细胞》等杂志上发表16篇高水平论文;24个科学实验室,涉及癌症细胞凋亡、病原细菌、干细胞、乙肝病毒等等,涵盖国际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这个由科技部会同中编办、发改委、教育部、卫生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七部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组建的“另类”研究所,成为中关村“全球引智”的试验田,试验“让优秀人才辅佐其他人才,让优秀人才得到其他人才的辅佐”的合理发展布局。
北生所的经验证明,源起于“好想法”而矢志不渝地进行创新的机构,往往源于一两个人的自我突破。但要把个人突破变成社会突破,要把技术变成产品,要把理念变成现实,把“有点子的人”变成一家公司,需要更多人才的共同帮助。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说:“过去,我们习惯于让一个老板成为全才,让技术发明人又管经营又管财务又带研发团队。这样的后果往往是技术发明人劳累不堪,公司却迟迟做不成做不大,成了小老头。真正好的创新企业,人才应当是按需配备的,人才应当是能力持续成长的。大家聚在一起,把能力往一处使,共同描绘创新的花朵,这样才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最快速的发展。因此,中关村在人才引进时,非常重视对创业团队的扶持和优化。”
据了解,中关村始终把高端人才作为实现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把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作为各项政策措施的首要目标,采用“走出去招揽人才”和“请回来吸引人才”两种方式,发挥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类投资机构、各类孵化器和已经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等多种主体的作用,利用多种渠道与区域外的高层次人才对接,组织政策宣讲团赴高层次人才集中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宣讲,邀请海内外人才到中关村亲身体验创新创业环境、配套的扶持政策和各具特色的创业服务。目前,中关村已经形成人才规模扩大与结构优化并进的良好局面,人才总量持续增长,学历层次高,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占比大、增速快,海归人才成为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高层次人才成批涌现。2010年,中关村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约12万人。海归创业人才近万人,累计创办企业超过5000家,活跃的企业超过2000家,是国内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
2009年3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明确提出要“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北京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4月启动实施了中关村“十百千工程”。所有“十百千工程”企业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
郭洪说:“配合十百千工程,又有海聚工程、高聚工程等在逐步实施。中关村正在成立人才特区促进中心。在中关村,所有人才都会得到高度的重视,保证你全身心投入创新创业之中。除了提供生活上的诸多便利之外,在个人发展、创新孵化方面,会有大量的配套措施出台。可以说,你有好想法,中关村可以帮你匹配人才;你个人想深造,中关村会给你提供无限的机会。你为生活的保障担忧,中关村会给你解决后顾之忧。”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