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1-04-08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到2015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将从2010年的1.8%提高到2.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将从2010年的1.7件提高到3.3件。日前,记者就“中国制造”如何加快向“中国创造”转型,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
“中国创造”不是空中楼阁
记者:“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坚持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对此,您如何看?
卢中原: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美国、欧盟、日本,已经提出“再制造业化”,按中文的表述就是“重振制造业”。国际社会都很清楚,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要振兴,当然,现代信息技术在美国看来可能更多的是和高端制造业结合在一起,但是美国提出要重振制造业,要扩大出口,在5年内使出口翻番,使美国成为第一出口大国,像美国这样的国家现在也开始重视制造业。
对于中国制造业,我讲两个观点。第一,“中国创造”的基础在于“中国制造”,“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提出需求,“中国创造”不是空中楼阁,没有“中国制造”的产业基础、产业配套体系、产业生态环境,“中国创造”真的是空中楼阁。第二,“中国创造”要为提升“中国制造”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而不是脱离“中国制造”去追求什么虚无缥缈的“这是我创造的”。
传统产业面临重大竞争
记者:目前,中国已跃升为第二大制造国。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水平处于哪个阶段?
卢中原:我们有人以为,中国的制造业在全世界已很了不起了。事实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制造业的层次是比较低的。因此,我们应该考虑“中国创造”要为“中国制造”做出什么贡献?首先就要看“中国制造”提出了什么需求,除了美国、日本提出“制造要重视亚洲”,法国提出重振制造列了三大产业包括新能源、生物技术、食品工业。这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不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面临强大的国际竞争,包括传统产业也同样面临着重大竞争,我们市场的重心都会发生调整和转移。
2009年底,我们曾对500多家在华外资企业进行调查:下一步是要转移出中国还是继续向中国投资?调查结果是,绝大部分说要把自己的研发中心和高端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来。他们更多地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产业配套环境,还有投资环境的改善。
在我国东南沿海,确实有低端外资制造业迁出,比如转到越南、柬埔寨。但是后来,这些外企发现除了当地劳动力较低廉外,当地政府的配套环境、产业条件远远不如中国。于是,他们又要回来。
不能一味搞“中国创造”
记者:如何深层次地理解“中国制造”是“中国创造”的产业基础?
卢中原:对此不可一概而论。有些地区产业结构层次比较高、技术层次比较高、人力资源层次也比较高,应该鼓励其发展创造——“中国创造”,但对相当多的中国地区,传统产业的比例非常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任务非常沉重,一味搞“中国创造”恐怕就要脱离产业需求了。
当然,我们希望中国产业分工能够从国际低端向高端进军,但是这种传统产业是符合中国发展产业阶段的,是符合中国劳动力禀赋密集地区的。在“中国创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关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要素禀赋地区、不同结构层次地区对“中国创造”提出的要求。这是非常重要的,对这一点我们的认识是不够的。
创造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记者:通过“中国创造”树立国家产业形象,提升低端的国际分工地位,最基础的要素是什么?
卢中原:“中国创造”要为“中国制造”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拥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可以沾沾自喜于某些品牌、某些企业在国际排位进了几百强。后来我们发现,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并不高,无非是靠某些指标一堆算出来的。
这些企业都需要创造出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事实上,我国制造业的基础很雄厚,很少有像中国这样产业配套体系如此之完整的国家。否则,1500家外商企业怎肯把研发中心转到中国?此外,他们的公司战略在发生变化,市场本地化、研发本地化、制造本地化,这三个本地化就促使“中国创造”要为“中国制造”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我们要抓住机遇提升自己,反过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实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