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1-01-17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癌症,一个令人胆寒的字眼。因为人类目前尚无法征服它。
对付癌症,或者切除,或者化疗杀死癌细胞。
2010年度国家科技奖最高奖获得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王振义教授独辟蹊径,采取药物诱导分化的方法,让癌细胞“改邪归正”,为人类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癌症治疗途径。
开创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分化治疗的先河
时光退回到1985年。年仅5岁的小女孩小静不幸患上了晚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住进瑞金医院时出血严重,家人已经绝望了。关键时刻,医生给孩子用上了王振义研制的一种全新疗法:全反式维甲酸治疗。7天后,奇迹出现了:小静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 20多年过去了,小静依然健康地生活着。
“小静是我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第一个病人。在首批治疗的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达到九成多。这是我最感欣慰的。”王振义回忆道。
治疗白血病一般有两条研究途径:一是化疗,杀死白血病细胞;另一途径是诱导分化,将恶性的白血病细胞转变为良性细胞。1971年,英国的Friend等报道小鼠红白血病细胞能被二甲亚砜诱导分化。1980年及1983年,美国的Breitman等报道人类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U937及新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在13顺维甲酸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作用下,可以向正常细胞逆转。
王振义率领研究组选择了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的研究。他的研究组证明全反式维甲酸在体内可使新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向成熟细胞分化。1980年,全反式维甲酸批准在临床上使用,用于治疗皮肤病。在没有13 顺维甲酸的情况下,取得病人和家属的同意,他试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晚期或化疗无效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取得惊人的效果。
1992年,跟踪我国54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结果,84%获完全缓解。此后,世界各国都先后证实了这种疗法的效果:法国1993年54例,完全缓解率91%;美国1995年79例,完全缓解率86%;日本1995年109例,完全缓解率89%。实践证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应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病例早期完全缓解率高达85%-90%。
引领我国血液学研究冲向一个又一个巅峰
1959年,领导安排王振义负责白血病病房的工作,希望他能在短期内攻克这种“可怕”的疾病。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病房工作,可是在短短半年时间内数十例急性白血病病人仍然离开人间。这一活生生的事实教育了他,单有热情而没有过硬的本领是挽救不了病人生命的。这也是激励他一定要深入研究白血病的治疗,造福病人的动力。
1979年,他与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合作,在国内首先提纯因子Ⅷ相关抗原,并制成抗血清应用于临床,在国内推动了对血管性血友病和血友病携带者的研究。
王振义从1982年开始就指导研究生开展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研究,以后又开展肝素对血小板和巨核细胞刺激作用的研究。1997年王振义与人合作撰写了《巨核细胞与血小板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变化》,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被邀在国际刊物上撰写有关血液学的论文。他参加主编的《血栓与止血》1988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及2004年第三版已成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代表性专著。
王振义不仅热爱科学,不断探索,刻苦钻研,更注重学习。在十多次调动工作期间,王振义利用一切机会,在新的岗位上不断学习,掌握新理论。他在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组工作时,不失时机地学习生理、生化、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免疫学、药理学。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他还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并在较短的时间熟悉了分子生物学等新知识和新理论。
在60多年行医生涯中,王振义将基础学科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将祖国医学和现代西医理论合二为一,将中国古代哲理思想与当代科学思想融为一体,引领我国血液学研究冲向一个又一个巅峰。
培养造就了一批国内顶级血液学研究人才
王振义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也是一名成功的教育家。60多年来,他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血液学专家。
973计划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陈国强是王振义教授的得意门生,在写论文还不用电脑的年代,陈国强的硕士论文被王振义先后改了10遍。王振义时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白天工作繁忙,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修改学生的论文。王振义多次把陈国强叫到家里一起吃晚饭,一放下碗筷,师生两人就一头“扎进”了论文。多少个夜晚,多少次交流,这位老者的谆谆教诲深深地刻在了陈国强的心中,这位老者甘为人梯的品格更时时激励着陈国强向更高、更险的医学高峰迈进。
周光飚是王振义的“关门弟子”。小周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博士毕业时,他正在为留在科研单位还是做临床医生、是留在国内还是出国而徘徊时,是王振义的一番话为他指明了方向:“科学研究是很清贫的,也很枯燥,但是你正在从事的研究是很有前途的,只要你努力,我相信你一定能在这里做出很好的成绩。”周光飚留下后,王振义又主动关心他的生活条件,老教授的关心让这位只身在上海的年轻人倍感亲切。毕业后的几个月,动物实验结果毫无进展,小周和他的同事们陷入了困惑之中,王振义观察到这一情况,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科学研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与结果,不要急躁,也不要钻牛角尖,我们所做的一切对临床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能客观反映的话就会对临床造成误导,我们的病人就将吃足苦头啊!”导师的一席话就像一剂“清醒剂”,年轻人又开始重新整理研究思路。
如今,已86岁的王振义又自创了“开卷有益”式的查房,查房时由学生对他提问,王振义对疑难病例进行分析和答疑,这种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诊断思路,更是给患者带去了福音。
王振义,1924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等职,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一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