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09-02-01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春节期间,浙江5万农村低保家庭再也不用担心收看不到春节联欢晚会了。年前启动的“彩虹行动”针对浙江全省31个县(市、区)的农村低保户家庭,一次性捐赠了5万台彩电,并免除了有线电视费。
与此同时,80多辆“文化大篷车”奔驰在浙江各地,为城乡百姓带去了艺术家们精彩的文艺演出。
繁荣的春节文化市场,只是浙江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浙江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不仅顺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为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之光照亮城乡低保
在浙江,占人口总数70%以上的农民消费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还不到总量的30%,城乡文化发展不均衡。为消融城乡文化的鸿沟,浙江省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的专项资金补助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承载力。
“文化大篷车”所到之处,总能听见农民们的笑声。春节期间,浙江钱江浪花艺术团的80多辆“文化直通车”在温州、台州、金华、绍兴等地奔驰,将艺术家们的精彩演出带给农民。“流动图书车”来到了全省48个欠发达市、县,不仅带来了上千册的图书,同时还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及无线网卡、宣传展板,投影仪,看书、上网、看光碟任你选择。
尽管城乡文化二元结构依然存在,近年来,浙江全省坚持把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不断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送文化”的同时实施"种文化"工程。近年来,浙江积极推动全省“千镇万村农民种文化”活动,县级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近5000次,乡镇文化站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近2万次,逐渐填补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间原有的鸿沟。
除此之外,浙江省还相继启动一系列“文化低保工程”,切实加强对贫困人员、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
在杭州市2009年推出的第一项惠民政策--1亿元市民消费券的使用上,文化消费成为“主角”:杭城多条电影院线和影城消费一律半价、多家购书中心买书9.5折优惠、多家省属剧院享受不高于8.5折优惠,持券市民在市属剧院看专场演出还享有5折优惠,困难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迎刃而解。
正如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坤明所说:文化不是一部分人的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如果忽略了农民这个群体,就是忽视了最广大的受众;如果忽略了低收入人群,就忽视了"公平可及"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努力,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中心遍布城乡,“十五分钟文化圈”遍布全省,文化之光惠及了所有浙江人民。
文化成为财富奔涌的源泉
发展文化不仅仅只有投入。近年来,在浙江文化发展繁荣的探索之路上,“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最受追捧、最频繁被提及的词语。
作为一种文化、科技与经济互相渗透、融合发展的经济模式,“文化创意产业”正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推崇。在浙江,它不仅创造了经济的奇迹,更为文化的发展开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拥有上百家“博库书城”的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有限公司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主体,推动出版单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用自己的实践跻身中国出版业的领头军;由浙报集团下属三家都市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和《新民生 城市假日》重组后形成的“钱江报系”,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强化报道与经营优势,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实力和竞争力很强的都市报方阵……
自2003年被列为全国两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份以来,浙江在国内外鲜有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鼓励多种形式的探索和试验,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一手抓公共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初步形成了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建设相互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国有文化企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民营文化企业也不甘示弱、后来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片荒山荒坡,到中国首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浙中小镇横店在短短十年中建起了近20个跨越千年时空、汇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完成了500多部、18000余集影视剧的拍摄。找准市场定位,把握市场脉搏,并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宋城千古情》依托宋城景区,并凭借民营体制灵活的优势,连演14年长盛不衰,已累计接待观众千余万人次,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据统计,目前浙江省共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余家,从业人员50余万人,投资总规模达到230亿元以上,涉及影视、印刷、演艺娱乐、艺术品经营、旅游、广告、会展等10余个行业,并且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民营文化龙头企业。
2008年,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超过200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文化创意产业的对外交流不断扩大……在这个经济的寒冬,浙江的文化产业傲立全国潮头,文化真正成为财富奔涌的源泉。
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浙江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486.9亿元,同比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27元,同比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258元,同比增长12.0%。
这其中,文化的贡献不可埋没。2008年,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大形势下,浙江文化产业发展依然势如骏马,逆势上扬:2008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实现经贸展览洽谈成交额18.6亿元,比上届增长6.3%;第四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吸引了37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参与,近300家中外动漫企业参展,签约项目34个,总金额为48.85亿元人民币和2371万美金……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曾经总结说,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在没有特殊优惠政策和特殊物质资源的情况下,经济迅猛发展,经济总量从全国排名12位上升至第4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靠的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引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靠的是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但就浙江自身来讲,靠的是全省人民的创业创新,而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浙江的文化传统与市场经济的深深契合。
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的逆势而起,再次证明了文化软实力在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有效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人们正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其核心竞争是文化竞争,其终极竞争也是文化的竞争。"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一语中的。这正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浙江发展文化产业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