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0-02-08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牙雕、玉雕、景泰蓝、金丝镶嵌……经历过辉煌历史的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原本誉满京城,如今,其能人志士却面临着生存窘境,在中国与世界逐步接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工美也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古老文明精髓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现代化发展的新途径,创造出新的产业模式和运营方向。
迷茫的大师“夫妻店”
据业内人士介绍,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企业效益低下,加上赝品横行,北京传统工美行业正面临着生产急速萎缩、后继无人、技艺失传的状况,目前进行传统工美生产创作的人员已不足千人。
从百工坊建立初期到现在,张新超一直工作在这里,这个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集聚着100多位国家级和省市级工美大师建立的工作室,研究、制作和销售他们的作品。 “百工坊还缺乏好的商业模式,发展起来真的很难,百工坊以大师工作室为单位,但这很难起到实际作用。”
针对百工坊日益萎缩的现状,有业内人士道出其中原委:“现在百工坊定位非常模糊,既不是企业单位,也不是事业单位。”在百工坊,很多大师工作室都是夫妻俩在经营,由于缺乏市场前景,销售上不去,传承也存在问题。大师工作室只是一种形式,在这里,大师可以销售、制作、传授技艺,由于没有找到最佳方式,大师们都很茫然。
工美产品创新不够
“工美行业缺乏创新意识,应将保护与创新结合起来,必须适合时代的发展,有意识地进行保护,不能局限在某个范围之内。”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而一位工美大师表示, “如果知识产权不能保护,创意的积极性就没有了”。谈到工美协会是否能够帮助解决工艺品侵权的问题,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朱洪告诉记者:“目前协会还没有维权这项工作。一些企业不肯告知侵权产品的来源渠道,查也很难查。”
工美人才面临断档
据北京雕漆厂厂长文乾刚介绍,最早一批进厂子的都是上世纪60年代以后工艺美院和各美校出来的人,20个人现在只剩下了他一个。由于招不上人,1997年厂里委托工美技校培养工人40人,大多都是远郊区县农民的子女,到这里工作的目的是想要农转非的城市户口。而到目前为止,这批人只剩下了4个人,这么多学工美的人都去了哪里?
很多人选择另谋职业。一部分人有美术基础,转行去做家装和室内设计;由于效益不好,一般的企业给制造人员的工资一般在七八百元,多点的也就千元左右,所以很大一部分人不能忍受,甚至转行去做销售、做保安;年纪大一些的很多身怀技艺者找不到工作的只好下岗在家中等待别的机会。
据统计,全行业27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都超过60岁,已全部退休。由于企业效益低下,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下岗,后继乏人,30岁以下青年工人占企业不足10%,有的企业已经没有年轻人。
走收藏品市场是出路之一
眼下艺术品收藏市场红红火火,受此启发,北京市工艺美术协会曾举办了一次北京工美大师作品拍卖会,这是全国第一个工美艺术品专场拍卖。全市近百位工美大师的230多件作品被摆上了拍台,结果90%的作品流拍。此次拍卖会被京城工美大师们视为盛事,全市三级以上的工美大师几乎悉数参加,国家级玉雕大师李博生、景泰蓝大师张同禄、雕漆大师文乾刚等都送来了自己的压箱之作。但拍卖会的结果却让他们颇感失望:全场从头到尾仅有7人举牌参拍;拍出的23件作品中有19件以底价成交,其余的卖价也不甚理想;更让大师们难过的是,成交的拍品大多是价格3000元以下的小件,60多件底价在万元以上的拍品仅有3件成交,说明此次拍卖会缺少大师们所期待的大收藏家。对拍卖会的结果,市工美协会负责人朱洪表示“有思想准备”。他认为,拍卖会结果不太理想的原因,一是拍卖会在业内影响有限;二来工美艺术品收藏市场刚刚启动,远没有书画收藏市场那么成熟。眼下工美艺术品收藏情况之所以不如书画,除年代不够久远之外,工美大师知名度不高是最重要的原因,工艺美术品不同于昙花一现的时尚商品,也不是时时消耗的日常用品,其市场要长久发展,需要人文环境细水长流地“滋养”。“工艺品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原始市场的环境氛围对消费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些自发的工艺品原始市场时间长了,才会形成品牌,形成相对固定的消费群。比如像百工坊,要想培育出古玩城那样比较浓厚的工艺品文化氛围和消费氛围,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
(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