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09-11-03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走在被称为中国“太阳能之城”的河北省保定市的大街小巷,你会感受到这里浓浓的太阳能情结,在每一个路灯杆或交通信号灯的灯杆上,都能看到一个熠熠发光的太阳能电池板,这些路灯和交通信号灯所需的电能都来自太阳光。在很多居民小区、公园绿地和广场,传统户外照明的庭院灯、霓虹灯、广告灯,也正逐步被绿色、节电的光伏LED灯或LED产品所取代。
在保定高新区,一座穿着金属与玻璃“时装”的大厦更是引人注目。远远望去,大厦深蓝色的幕墙在阳光的照射下闪动着绚丽的光泽。这座26层的酒店南立面、西立面、大门上方为宾客遮风挡雨的雨棚等共9个区域安装了3300多块太阳能玻璃幕墙。这种新型的太阳能玻璃幕墙不仅遮阳、环保、节能、隔音、美化建筑,而且具有良好的透光率;它自身生产的电能除了满足整个大厦的照明,还能并网发电。这座大厦就是我国首座利用太阳能光伏玻璃幕墙发电的建筑——电谷锦江国际酒店。目前,这家酒店已经成为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及保定高新区的标志性建筑。
保定之所以在国内率先开始大规模地利用太阳能,其底气缘于这里有被称为“中国电谷”的保定高新区。保定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金博告诉记者,经过多年艰辛的探索和努力,保定高新区已经培育和发展起了初具规模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在光电设备、风电设备和输变电设备制造方面,已具有较强的产业优势和创新能力。
年均增长超过50%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腹地,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如今这里又成为大北京经济圈及环渤海经济圈最令人瞩目的潜力增长区域。
成立于1992年的保定高新区着力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从本世纪初开始就将新能源产业确立为园区重点发展产业。2006年,保定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打造“保定·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依托保定高新区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培育光电、风电、生物质发电、节电、储电、输变电六大产业体系。2007年,保定又进一步提出建设“太阳能之城”的战略目标,要在全市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基本实现太阳能的综合利用,倾心打造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应用的领军城市。
孙金博认为,“中国电谷”是保定市委、市政府依托保定高新区,在京津冀经济圈崛起的新形势下,实现错位竞争,以特色产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电谷”新能源产业发展特色越来越鲜明,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2005年其销售收入是60亿元, 2006年达到100亿元,2007年增长到170亿元,2008年已经达到了245亿元,连续三年保持50%以上的增速。从2005年底到2008年,光伏产业产值从5.3亿元上升到85亿元,增长了16倍;风电产业产值从1.2亿元上升到34.7亿元,增长了29倍。今年上半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中国电谷”1-5月份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同比增长7.5%;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06.6亿元,同比增长10.4%。
新能源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的发展,保定高新区的新能源企业已超过160家。其中一些龙头企业占据行业重要地位,在国际国内新能源产业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如英利新能源公司已建成世界第二、国内惟一的具有全产业链的多晶硅电池生产体系,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光伏产品供应商。2008年英利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销售多晶硅电池产品281兆瓦,占全球多晶硅电池市场6%,居世界第六位,预计2009年可实现产能600兆瓦。成立于2001年的中航惠腾风电设备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叶片制造商,2008年产能达280万千瓦,占全国新装机总量的45%。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保定高新区吸引了不少相关产业上下游企业入驻。在风电产业领域,在叶片规模化生产的带动下,产业链条开始拓展,正形成叶片领先、整机跟进、控制系统、配套齐全的风电设备产业集群。其中有中航惠腾、中能风电、华翼风电、天威风电、天翼叶片、国电联合动力6家叶片企业,国电联合动力、天威风电、惠德风电风3家风电整机企业,此外还有一家风电控制企业。目前保定高新区已形成风电整机产能1000台、风电叶片2000套、风电控制系统500台的年产规模,是国内聚集度最高的风电设备产业集群,拥有风电叶片、整机、控制等关键设备研发、制造、检测等企业群,是国内最大、世界第二大风电叶片产业基地,风电整机产业迅速发展,风电设备产品开始批量出口美洲。
在光伏产业领域,保定高新区以英利集团为主导,一方面保持光伏组件规模化扩张态势,另一方面加速产业体系建设,在高纯硅生产、配套产品国产化等方面已进入实质的项目运作阶段,天威非晶薄膜电池等基于光伏新技术的重点项目年内将投产。目前,保定高新区多晶硅产能达到3000吨,铸锭、硅片、电池、组件产能达600兆瓦,已经形成太阳能光伏产品研发、制造、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一个国际化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此外,保定高新区还建有全国最具实力的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拥有全国惟一的核电变压器制造企业,产品门类涉及电力输送、配电控制、电力线材等领域。
构建国家新能源产业创新平台
业界普遍认为,保定新能源产业定位独特,新能源集聚与发展平台优势明显,正在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据了解,“中国电谷”目前已获批多个国家级基地称号,包括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出口创新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
为满足“中国电谷”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除了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保定当地高校为其输送大批相关人才资源外,保定高新区还与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关系。2007年,保定高新区与华北电力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可再生能源学院,与保定20余家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了新能源职业教育集团。此外,保定高新区还建设了国内首家风电叶片研发中心。今年,保定高新区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合作建立国家叶片检测中心、光伏控制检测中心事宜已经进入实质洽谈阶段,与华北电力大学就共建大学科技园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随着保定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电谷”的品牌开始在国际上受到关注。今年年初,“中国电谷”投资峰会在香港成功举办,签约项目总投资82亿元。美联社等32家国外媒体对“中国电谷”进行了集体采访,广泛宣传推介“中国电谷”。保定高新区还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展深度合作,并与美国可再生能源理事会初步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打造千亿级产业链
尽管新能源产业发展成绩让人欣喜,但保定高新区发展的脚步并没有丝毫放慢。孙金博说:“保定市委、市政府将新能源产业确立为未来发展的第一战略支撑产业。‘中国电谷’正在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根据保定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战略部署,‘中国电谷’的目标是建设世界级的新能源及电力技术创新与产业基地。”
据介绍,“中国电谷”将建设以风电设备、光电设备为重点,以输变电设备、节能设备、新型储能设备、电力自动化及电力软件为基础的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企业群和产业群,形成相关行业的技术、人才、信息、产业聚集区,成为国际化的新能源与电力设备产业发展平台。到2015年,“中国电谷”开发面积将达20平方公里,新能源设备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到2020年,将实现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其他城市的激烈竞争,孙金博也坦陈今后保定高新区发展新能源产业面临新的挑战,但是他们认定了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惟一经济模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起点上,保定高新区开始谋划更大的发展。孙金博介绍,今年,保定高新区以“大项目、大规划、大储备、大融资、大招商”为着力点,着力提升“中国电谷”的产业实力和品牌,理顺管理机制,扩大产业规模。在狠抓“中国电谷”核心项目建设的同时,保定高新区还重点培育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保证“中国电谷”持续快速发展。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