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09-10-21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金秋十月,人们走进湘潭市芙蓉路旁的湘潭高新区,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婀娜多姿的芙蓉花。今天的湘潭高新区,正如一朵盛开的芙蓉花,耀眼夺目。
难道不是吗?从1992年到2008年的17年间,湘潭高新区财政实力增长了46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42倍,高新技术总产值增长37倍。去年,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在连续5年年增长40%的基础上再创新高,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4%……今年上半年,湘潭高新区入园企业、技工贸总收入、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分别占湘潭市8个园区总额的40%、26%、27%、26%。工业增加值增长46.7%,工业销售产值增长44.7%,经济运行位列该市第一,成为该市经济增长的亮点。
探索之路历坎坷
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再次掀起了全国性的开发和建设热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湘潭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以高新产业为先导,以河西老城为依托,在河东再造一个湘潭新城”的规划,并于当年成立了湘潭高新区,作为实施这一规划的具体步骤。
“白手起家”,回忆园区刚刚成立的情景,湘潭高新区创始人之一、时任湘潭市副市长兼湘潭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的康庆浩不假思索地用四个字作概括。他记得,当年湘潭市委、市政府只给了一块“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牌子,其他什么都没有,他们在岚园宾馆临时租了几间房子,总算把牌子挂起来了。
紧接着,他们积极争取湘潭市委和市政府支持,在河东腹地的建设南路、吉安路范围划出8平方公里作为开发建设用地。至此,湘潭高新区才有了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
面对一穷二白的窘迫困境,湘潭高新人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开始奋勇开拓。没有钱搞建设,他们依据国家政策,提出“三免两减”的优惠条件,吸引项目投资;人手不够,他们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设置“一办九局”,几十个人把党委、行政、群团几百个职能以及自身的开发和建设职能全部统揽起来,形成精干的团队;经费紧张,他们压缩开支,加班不发补贴,用工作餐招待客人,整个园区共用一辆车……就这样,通过几批高新区人的辛勤努力,湘潭高新区的基础日益坚实。
然而,和一些快速发展的兄弟高新区比,湘潭高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偏慢。
湘潭高新区成立伊始,适逢国内许多地方开发过热,由此引发国家对各地开发区进行了一轮严格的清理,并且暂时关闭了省级高新区升级的大门。宏观环境的变化使湘潭高新区这个急需扶持的“襁褓婴儿”失去了一次快速成长的良好机遇。
天生缺少营养的湘潭高新区起步遭遇逆境,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培育和开发产业,都处在劣势。在这样的状况下,落后就不足为怪了。
那几年,湘潭高新区的发展遭遇诸多不顺,在不断的磨砺和挫折中,湘潭高新区人体现出一种不屈不饶、忍辱负重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可是,这种精神无法演化成为高新区跨越发展的加速器。
未来的路,何去何从?当新世纪的曙光照亮地球的时候,湘潭高新区正面临着一场生死存亡的抉择。
不断创新谋突破
2002年,经过湘潭市委的调整后,新一届湘潭高新区领导班子临危受命。
新班子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园区成立10年所走过的历程进行总结。
为什么湘潭高新区人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在痛定思痛中,他们意识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思维已经无法适应新一轮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创新将是湘潭高新区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惟一通道,也是湘潭高新区打开突破之门的惟一钥匙。
他们还认识到,没有思想观念上的创新,就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性的创新。湘潭高新区人要走出迷惘、彷徨的十字路口,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创新观念。
新班子从统一思想认识、灌输全新理念入手,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伴随着利益调整和新旧观念的大碰撞,一朵朵耀目的思想火花在湘潭高新区不断绽放:
跳起来摘桃子——新班子在制定工作目标的时候,扬弃过去那种求稳怕事的心态,而是有意设置一定的难度,让人不能轻易触手可及。用他们的理念来解释:你想摘到桃子,或者是更好一点的桃子,那么就得使劲跳高一点,再跳高一点,否则就是妄想。
在否定中肯定——世上没有完美无瑕的玉,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湘潭高新区人十分清醒,园区过去虽然取得了许多的成绩,但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失误。
于是,上至湘潭高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下至各部门及员工,把查找不足作为改进和推动工作的一大方法。结果是,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自然经济意识、计划经济意识、官本位意识等桎梏被彻底冲破;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刻舟求剑、盲目追风、急功近利等现象消失。
理清了思路,就找到了出路。接下来的日子里,机制和体制的创新,在湘潭高新区从未间断过。
在湘潭高新区,创新恰似长江之浪,滚滚不息。湘潭高新区新任领导班子率先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入行政管理,消除了机关和基层两种体制并存的现象;他们率先实行全员聘任制,变人事管理为岗位管理,采取按需定岗、按岗定酬、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办法。
今年刚刚加入湘潭高新区团队的何熠,从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谈及为什么选择到湘潭高新区来发展和创业,她说,早在读本科的时候,自己曾经在湘潭高新区实习了一段时间,这里灵活的体制机制、甘于奉献的创业精神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她就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加入这个团队,成为湘潭高新区人。
灵活的体制机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仅今年,就有几十名像何熠这样的高材生经过激烈的公开竞争和严格的筛选,聚集到了湘潭高新区门下。
“创新不是单打一,而是社会的系统工程,包括产业政策、投融资环境、服务体系,因为创新必须孕育于创业中。”湘潭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硕科始终认为,在全社会尚未完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高新区的独特价值在于培育了市场化的创新创业环境,各类主体联结成有机的自主创新生态体系,凸显了创新资源云集的“洼地效应”。
这些年,湘潭高新区在创新机制的同时,腾出另一只手狠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从建区之初的科技一条街开始,园区就着力于打造高新技术产业载体和产业链群的扩张,倾力建设特色基地。2003年后,园区经济这一新的概念在国内各地不断强化。但是,如何尽快让园区经济成为地方经济的脊梁,各地都在苦苦探索之中。
这时,湘潭高新区将目光远眺到了世界的另一极。他们的思维打破了国界,提出以湘潭雄厚的工业技术力量,对接世界制造强国德国,并迅速建成了湘潭(德国)工业园。如今,湘潭(德国)工业园已经成为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机电一体化特色产业基地及环保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值呈几何级数增长。
接着,新材料工业园、火炬创新创业园等一批科技创新型园区相继建成,并引领湘潭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强大起来。去年,湘潭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值同比增长45%。这一增长速度,在国家高新区里也算佼佼者。
雨露滋润展新姿
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与自然界中的生态环境有着共同的规律,离不开孕育创新、培育企业必要的空气、阳光、水分和土壤。只要环境适宜,企业就如同森林中的蘑菇,会成片生长起来。
为了给园区企业提供足够和优质的空气、阳光、水分和土壤,2006年,湘潭高新区根据时局的变化和发展,几经探索和研究,再一次提出,必须尽快从过去的要素驱动 “一次创业”跨入创新驱动“二次创业”。
在新的发展思路牵引下,湘潭高新人几乎倾巢而出,人人跃上创新的风火轮,为创新而搏击。
围绕产业立园这根主线,湘潭高新区一方面着力打造产业载体,将德国工业园和新材料工业园打造成为拥有国家火炬计划湘潭机电一体化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品牌的特色产业基地;另一方面,致力扶持企业,推进产业集群,出台了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抽调精干人员成立了园务办,专为园区项目和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引进了世界轴承制造领军企业铁姆肯轴承制造公司及光伏产业相关企业,推动新能源、新材料和机电一体化特色产业的集群发展。
在打造技术和服务平台方面,湘潭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成功申报为全国首批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初创期小企业创新项目服务机构,两年来,成功地为17家在孵企业的项目申报获得了700多万元创新基金支持;园区的技术和服务平台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发改委各类资金5000余万元的支持;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产品)23家(个)。一个创新环境日益优化、创新资源日渐聚集的创新平台在湘潭高新区形成。
在科技部、湖南省、湘潭市的全力支持下,湘潭高新区建起了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部、省、市三方共建的创新创业园——湘潭火炬创新创业园。在建设和发展火炬创新创业园的实践中,湘潭高新区不负重托,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园区建设总规划面积为100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7亿元,分三期建成。目前,企业入驻形势喜人,申请入园中小企业达190多家。经过认真筛选,已有86家企业入驻园区,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磁悬浮光纤传感器和武汉生物制品、深圳汽车动力电池材料等优势项目已入驻。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领域中小企业加速聚集,特别是中国石油天燃气集团公司和徐福记等3家大型企业已在湘潭火炬创新创业园设立了地区总部,开创了湘潭高新区引进总部型企业新局面。
湘潭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新引进国家机电一体化创新服务、产品综合检测、电机电控公共技术和设计加工检测等13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高规格搭建了与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合作的10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去年还引进了国际权威认证机构——南德TüV、四达咨询、海联等为代表的18个中介服务机构。这些公共平台的建成和完善,将促进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政企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支持。
“我们将不遗余力地继续推进产业链群扩张,持之以恒地致力要素集群创新,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驱动。在未来的日子里,新一代高新人一定会努力把湘潭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型产业、创新型机构的集聚地,成为湘潭城市竞争力的科技产业核心区、未来产业孵化区、改革创新示范区、都市风貌展示区、区域协调发展辐射区。”刘硕科用精辟的词汇向人们展示“芙蓉花” 的美好前景。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