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09-10-12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1992年11月,吉林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现代工业文明的“种子”在这里探索性试种。17年春风吹拂,昔日宁静的松花江岸已被科技园区点染得繁华似锦;而作为拉动吉林市经济发展的引擎,吉林高新区正以只争朝夕、拼搏进取的精神,阔步走向充满无限希望的光辉未来。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吉林高新区也迎来了17岁生日。这17年,是吉林高新区披荆斩棘、昂首向前的17年,是吉林高新区人激情遍洒、拼搏不息的17年,也是吉林高新区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的17年。
地处东北名城吉林市城区的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寄予了当代吉林人无尽遐想与期待。
对吉林市以及穿城而过、汩汩流淌的松花江而言,17年的时间只不过是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然而,就在这17年间,吉林高新区以一座体量巨大、功能完善的科技新城区傲然挺立,宛如松花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经过17年的发展,吉林高新区已经成为吉林市乃至吉林省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增长的引擎、吸引人才的高地、科学发展的典范,对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勇于创新 构筑科技新城
吉林高新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三面临靠松花江,地势平坦,气候宜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密集,智力、人力资源丰富。创新赋予了这个年轻群体激情四射的活力,火炬擎起了这座科技新城区奋发前进的旗帜。现在,一个个满怀创业梦想的人在这里聚集,一条条道路向四方延伸,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脱蛹化蝶般的奇迹在这里诞生。一个创新功能突出、创新产业发达、创新环境良好、创新文化浓郁、创新网络完备的科技新城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展现在人们眼前。
17年前,吉林高新区犹如一粒种子播入吉林市的泥土,谁能想到它能创造这样的神话?
在科技部,吉林省委、省政府,吉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吉林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尤其是近4年来,吉林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等主要经济指标持续较快增长,年均增长均在30%以上,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60载岁月,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吉林高新区不断蓄力、鼓劲,发出经济发展的强音:2004-2008年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223亿元、工业总产值308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962亿元,已发展成为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壮大、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科技新城区,切实发挥了高新区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全国实施火炬计划先进单位、吉林省先进开发区。
科学谋划 实现腾飞跨越
探究吉林高新区的抢眼表现,离不开解放思想、谋划科学发展,离不开一个“变”字。
近几年,吉林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高新区发展和建设的行动指南,深刻分析高新区建设和发展不同阶段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对发展思路进行了适时转变和提升。
2005年年初,吉林高新区确立了以深入解放思想、实施“四个转变”推动高新区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四个转变”即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经营方式、转变招商方式、转变管理方式,在较短时间内破解了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特色不突出等难题,使吉林高新区在短时间内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迅速提升。
2007年,吉林高新区再次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提出坚持“四个发展”、推动“三区建设”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即坚持集约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效益发展,努力建设创新高新区、实力高新区、和谐高新区。集约发展就是走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节约型的路子,优化土地等资源配置,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特色发展就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依托龙头企业,打造汽车及零部件、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贡献水平;效益发展就是充分挖掘园区内企业潜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实现工业经济上规模、创效益。
思路的适时转变,为吉林高新区在吉林市率先发展、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吉林高新区发展建设步入了快车道。
“外引内培”迎来经济总量攀升
吉林高新区人的才能和一次次直冲目标的智慧、勇气,17年来演绎出一方传奇。
吉林高新区通过突出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狠抓经济运行,实现了调整产业结构与经济总量的可持续扩张。
一方面,吉林高新区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拉动作用。提升招商理念,将招商引资定位为营销高新区投资环境、吉林地区的生产要素和产业配套资源。这在实践中避免了盲目拉网式走访招商,实施产业链招商、产业招商、以商引商。重点引进域外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实现产业集聚,突出主导产业,从而推进特色发展和效益发展。吉林高新区先后引进了德国巴斯夫、荷兰飞利浦、日本大发以及中国生物集团、上海凯赛集团、深圳航盛集团、广东明阳风电公司、四川科伦集团、吉林东光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项目。
另一方面,吉林高新区持续推进项目开工建设。2004-2008年共开工建设项目187个,计划投资213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19个,计划投资152亿元;有69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今年,已开工新建工业项目50个,总投资108亿元。上述项目全部达产后,将为吉林高新区新增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上。
此外,吉林高新区还实施骨干企业培育工程。组织企业申报项目补贴及贷款贴息,对固定资产投资企业进行政策性税收抵扣等扶持措施。通过这些政策以及国家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的落实,使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增强了发展后劲,规模工业企业从2004年的21家增加到2008年的90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一系列举措不但使吉林高新区打造出发展强磁场,更使吉林高新区创下了多年持续较快发展的骄人业绩。
主导产业集聚 领航区域经济
产业集聚在放大竞争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吉林高新区不断带动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园区发展上规模、上档次,领跑城市经济发展,使很多企业脱颖而出、蓬勃发展,而吉林高新区的实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吉林高新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经拥有诸如一汽吉林汽车公司、吉汽—龙山汽车底盘公司、东光瑞宝车灯公司、航盛宏宇公司、吉林辉虎公司等13家规模企业,其中包括1家整车企业和12家零部件生产企业,整车生产能力为年产13万辆。预计今年吉林高新区汽车产业可实现产值40亿元、税金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以上。
按照吉林市汽车工业园建设发展的初步规划,轻微型车、经济型轿车、客车、改装车等整车产量2010年将达到18万辆、年产值60亿元,2012年达到30万辆、年产值100亿元,2020年达到100万辆、年产值700亿元;相关配套产品的新增需求将从2010年的10万套增加到2020年的100万套,新增配套份额将从2010年的20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00亿元。汽车工业园工业总产值到2020年将达到千亿级规模。
在机电一体化产业领域,吉林高新区发展势头喜人,拥有大通集团、永大集团、龙鼎集团、明阳风电公司、昊宇石化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光大电力公司、开元科技公司等41家规模企业,主要产品为大型起重设备、稀土永磁高(低)压开关及开关柜、风力发电设备、石化管道、电厂管道、核电管道专用设备、环保仪表、工业自动控制产品等。预计2009年机电一体化行业可实现产值60亿元、税收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13%。尤其是在新能源方面,吉林高新区的风电设备、水电配套设备、核电配套设备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强劲。
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吉林高新区聚集了华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恩智浦半导体公司、麦吉柯半导体公司、领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仝数码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规模企业,主要产品为3-6英寸系列芯片、物理康复治疗仪、发电厂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等。预计2009年电子信息行业可实现产值20亿元、税收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和33%。
值得一提的是,华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恩智浦半导体公司、麦吉柯半导体公司生产的主要产品为机箱电源用双极型功率晶体管、彩色电视机行输出管及电源管、变压器用双极型功率晶体管等,广泛应用于各类家电、绿色照明、计算机、汽车电子、网络通信、工业控制等领域,年销售规模约为14亿元,产业链上游产品配套份额约为5亿元,配套产品为300万片单晶硅。大仝数码股份有限公司具备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三级资质、国家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是吉林省企业技术中心和吉林省信息技术人才培训基地。
吉林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聚集了凯赛生物公司、中国生物技术集团、东北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吴太感康制药公司、科伦康乃尔药业公司、东升伟业集团等11家规模企业,主要产品为生物丁醇、生物诊疗制品、蛹虫草胶囊、咽炎片、大输液、保健食品等。预计2009年生物医药行业可实现产值15亿元、税收90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8%和17%。
汽车及零部件、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的集聚发展,使吉林高新区在满园争春的热闹景象中蓬勃发展。
科技创新提速发展
在国际金融危机袭来的“寒冬”中,许多传统产业聚集地陷入萧条,而吉林高新区却热度不减。探究原因,在于创新使吉林高新区拥有了逆风飞扬、提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吉林高新区始终致力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断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集聚科技资金、科技资源,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各大专院所为技术支撑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一方面,吉林高新区以孵化器为载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有9万平方米的孵化基地,形成了火炬创业园、吉林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民营科技园、凯达科技园等“一心多园”的孵化格局。不断突出孵化器作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现有孵化企业460家,软件企业150家,硕士以上研发人员840人,留学生创办、领办企业99家,国家级研发中心2个,省级研发中心8个,自主知识产权产品996项,其中专利251项。
另一方面,吉林高新区引导社会加大科技项目研究开发投入力度。近4年来,共有155个项目列入各级各类发展计划,获得扶持资金1.4亿元,每年高新技术企业和孵化企业的R&D投入均占总销售额的3.5%以上。大仝数码股份有限公司、光大电力设备公司、华达微电子公司、金赛科技公司等20余家中小企业先后走出孵化器,建厂扩产,企业的净资产实力、市场开拓能力和资本运作实力明显提高。
同时,吉林高新区强化科技、人才等平台建设。搭建软件测试、电力电子等嵌入式技术应用、精细化工等国家级公共研发平台,形成“一中心多平台、一平台多中心”的研发格局。吸引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和大批科技人才,形成了产业集聚优势。中国科学院激光毛化设备、中国科技大学基因重组纤维素酶、辰龙生物质等一大批国际国内领先技术项目落户园区推进产业化进程。最近,园区企业与中科院长春分院建立了光电技术应用联合实验室。
吉林高新区致力于打造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区和先导区,成为地方科技创新的载体和辐射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以人为本”打造和谐强磁场
吉林高新区追求经济与社会、人文与自然、传统与创新的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首先,吉林高新区加大了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削山平地、填滩造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对建设用地的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建设周期进行严格控制,努力实现土地效用最大化。近3年来累计投入13亿元,拆迁房屋4880多户,拆平土地482公顷;投入资金3.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区基本实现“七通一平”,为项目入驻和企业扩张提供了空间。
其次,吉林高新区加强城市管理,强化城区和工业区的净化、美化、绿化和亮化,沿江绿化带公园、城市广场、回迁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合理布局,打造人性化的宜居宜商环境。
第三,吉林高新区规划了3个回迁区,建成49栋、28万平方米的农民新居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回迁安置3560户。对失地农民按政策给足征地拆迁补偿费,并出台企业用工优先、子女上学免费等政策,形成了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推进社保、医保和新农合工作,减轻城市居民和失地农民负担。近3年财政出资300多万元培训失地农民2800多人,每年出资200万元为年迈失地农民发放生活补助金,安置就业3400余人。园区的发展给予失地农民有力的反哺,农民谋生能力、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享受到了发展成果,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工农”和谐发展。
第四,吉林高新区注重软环境的构建和创业文化的培育。吉林高新区政务大厅职能不断完善,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审批、全天候办公”,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吉林高新区管委会和驻区机构的工作人员勤政廉政、高效工作,不断提高为企业服务、为项目建设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形成了以创业为目标、以创新为核心、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为根本的工作机制和文化内涵,激发了人们的工作激情和创造潜力。
激情跨越17年,而今迈步谱新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吉林高新区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打造最优的发展环境为核心,以建设千亿级整车生产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装备制造及电力电子产业基地为目标,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为吉林市产业升级核心区、长吉图地区开放创新先导区、国家级自主创新与科学发展示范区。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