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09-09-30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让沃伦·巴菲特经常叨念的一句西方谚语“只有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成为当前的流行语。不过,该如何避免“裸泳”,巴菲特却没有提及。武汉东湖高新区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超前谋划、危中寻机、乘机而为。
多年以后,当武汉东湖高新区人回忆起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时,他们会发现,这不过是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插曲,而每经历一次类似的插曲,有“中国光谷”之称的武汉东湖高新区都会迎来一次跨越式发展。
危中寻机 逆势而为得发展
2009年9月15日,是雷曼兄弟倒闭一周年的日子。至此,距离这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经整整一年。
此时,一项武汉东湖高新区对园区127家上市后备企业进行的最新调研显示,企业发展的信心指数正在上升,投资意愿增强,66.39%的受访企业在2009年有投资新建或在建项目。
国际金融危机使武汉东湖高新区部分企业订单下降、开工不足、效益下滑,企业扩张减缓。但是,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武汉东湖高新区仍然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2009年1-8月,武汉东湖高新区企业总收入、工业企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等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25%以上的增幅,其中财政收入增幅达35%;新增就业6000多人,同比增长27.6%。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武汉东湖高新区紧跟宏观经济走势和国家政策导向危中寻机、乘机而为,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尤其是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传统信贷、投融通模式、国有平台担保或过桥、股权质押融资、发债等十措并举,2008年9月以来累计为园区企业融通资金390亿元。强大资金流的注入,不仅舒缓了企业资金紧张的压力,而且成为武汉东湖高新区保增长、谋发展的巨大推力。
危中寻机、乘机而为,武汉东湖高新区骨子里透出来的这种逆势而为、勇于创新的精神,不仅让武汉东湖高新区顺利度过了危机,而且推动了“武汉·中国光谷”的发展。
2000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与武汉市委、市政府依据武汉东湖高新区范围内科教、产业的比较优势,作出了依托高新区建设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的战略决策。2001年7月,原国家计委正式批复武汉东湖高新区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这一宏伟工程建设正式启动。
然而,自2001年下半年开始,全球光电子产业开始大调整,世界主要光通信设备厂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许多光电子巨头纷纷大幅裁员,收缩规模,减缓投资。这对于以光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武汉东湖高新区来说,无疑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因为此次调整导致光纤价格下降了90%。
面对严峻的形势,武汉东湖高新区审时度势,认真研究国内外经济形势及光电子产业发展的趋势。他们认为,这次大调整只是阶段性的,并没有改变光电子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对后起者来说,调整反而是机遇。于是,武汉东湖高新区锲而不舍地推进“中国光谷”建设,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不断壮大产业规模。
如今,这里建成了我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国际市场占有率12%;光传输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为10%;光电器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为60%;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并进入国际市场,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武汉·中国光谷”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知名品牌。
超前谋划 打造特色产业
武汉东湖高新区人并没有就此满足,停滞不前。他们深深体会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即使是高新技术产业,经历若干年发展也将成为传统产业。在这种危机感和紧迫感的包围下,武汉东湖高新区不断超前谋划,在锲而不舍建设“中国光谷”的同时,又开始了新的产业布局。
2007年6月,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东湖高新区开始大手笔打造“光谷生物城”。
根据规划,武汉东湖高新区将按照千亿元产值的规模,在园区东部划出12平方公里,用3-5年时间投资100亿元建成集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居住、研发、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化生物新城。
2009年,围绕“光谷生物城”,武汉东湖高新区签约生物领域各类产业项目、研发中心100家,生物产业产值将达到200亿元,同时投资30亿元建设创新、农业、医药、医疗器械四大园区。
事实上,打造“光谷生物城”,只是武汉东湖高新区对新领域超前布局,依托已有产业优势,通过自主创新和重大项目引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的一个突出例子。武汉东湖高新区始终坚持“开放兴区、项目强区”,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不断提升“中国光谷”的品牌和实力。
近年来,武汉东湖高新区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0余家,建设了富士康、中芯国际、光谷软件园、天马薄膜晶体管(TFT)、光谷金融港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仅光谷软件园建筑面积就已完成5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上百家,员工近万人。
富士康武汉科技园2008年投产并实现产值36亿元,2009年上半年累计生产数码相机143.8万台、电脑组件313.4万台(套)、电脑整机20.3万台,完成产值24.17亿元。
中芯国际12英寸芯片项目2008年9月投产,完成13.5万片晶圆单道工序加工。今年以来已有多家企业正式与武汉芯片厂合作,项目产能利用率稳步提升。
深圳天马第4.5代TFT生产线项目2008年11月正式奠基,目前已完成主厂区桩基工程,力争2009年一期工程13栋(共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封顶。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武汉东湖高新区产业集聚效应开始凸显。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武汉东湖高新区注册企业达12784家,其中经营活跃的有8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720家,产值超80亿元企业1家,超50亿元企业5家,超10亿元企业21家。
武汉东湖高新区形成了以烽火科技、长飞、凡谷电子为主的光通信产业,以多普达、普天公司等为主的移动通信产业,以光谷激光、楚天激光、华工激光等为主的激光产业,以华中数控、中冶南方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以凯迪为主的能源环保产业,以迪源光电、日新科技、珈伟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以IBM、法国电信、招商银行后台中心为主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以及以富士康为龙头的消费电子产业等十大优势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
2008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光通信、移动通信、装备制造、能源与环保、生物医药、软件与服务外包6个产业产值均超过百亿元,其中光通信实现产值660亿元,能源和装备制造各实现产值300多亿元。
武汉东湖高新区正高举“中国光谷”的旗帜,紧抓十大特色产业,推动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
完善机制 增强自主创新后劲
众所周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技术、土地、资金等不可或缺。但是,武汉东湖高新区人深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资本并不是决定性因素,高新技术产业必须是高新技术与制度、机制创新的有机结合。
武汉东湖高新区多年的实践证明,要建设好园区,建设好“武汉·中国光谷”,就必须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能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全新的运行体制。于是,他们探索出了以“企业为主体,政府积极推动,社会全面参与”的新路子。
企业是经济增长之源,高新区要发展,就要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在项目运作、人才引进、土地征用、资金落实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全力促进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培育了一批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大企业,他们已成为园区建设的主力军。
为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武汉东湖高新区新建了光电国家实验室,在大功率发光二极管(LED)光源封装、新一代红光高清视盘机领域取得了新的成果;抓紧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新批准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支持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企业研发机构达到500多家。
同时,武汉东湖高新区通过政策倾斜、环境创新、完善体制等措施,积极构建适应园区建设发展的人才环境。今年2月,武汉东湖高新区出台实施“3551人才计划”,力争3年内在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清洁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研发及信息服务业五大产业,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在新兴产业领域内从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高层次人才,把“武汉·中国光谷”建成“人才特区”,增强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武汉东湖高新区的核心竞争力。
“3551人才计划”实施以来,已有500多名各类人才到武汉东湖高新区工作和创业,创办公司20多家;共收到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申报材料118个,其中85%以上是具备博士学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海外大企业工作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或行业领军人才。9月11日,“3551人才计划”首批资助项目签约,武汉东湖高新区给予4人(团队)各500万元、3人(团队)各300万元、7人(团队)各100万元,共计3600万元的首批资助。
在武汉东湖高新区人看来,政府管理应该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孵化基地建设、科技园区建设方面。为此,他们组建了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公司、武汉光谷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湖北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等,全面负责园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通过合理置换和重组国有资本,引导社会资本和企业资本的投向,发挥国有资本的调控力。
武汉东湖高新区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推动“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逐步建立了精干、高效的行政体系和市场化的服务支撑体系,实施开放式、电子化、一条龙、零收费服务,使企业办事从“一次受理”变为“一次办结”,基本实现了办事不出园区。这一做法得到科技部的充分肯定,并向全国高新区推广,被誉为“阳光下的新政”。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东湖高新区一直着力探索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机制,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规模扩张。
截至目前,武汉东湖高新区共有23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是我国上市公司最密集的区域之一,这些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160亿元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股份公司的上市与再融资,不仅为园区注入大量的建设资金,也使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得到完善,规范了企业发展。
武汉东湖高新区积极鼓励和引导风险投资参与“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国家开发银行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同组建了资产规模达10亿元的光谷创业投资基金,同时整合湖北省产权交易市场,组建了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搭建起湖北省科技产权交易大平台,并先后组建14家创投公司,注册资本38亿元,境内外创投机构对园区高科技企业累计投资40亿元。
在“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中,武汉东湖高新区始终坚持环境先行的原则,不断营造和改善投资和发展的大环境。他们专门向国际知名的麦肯锡公司咨询,编制了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高起点、高标准进行科技新城建设。每年投入数十亿元用于水、电、气、路、绿化景观、居住区、商业娱乐、文化休闲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使园区功能不断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日益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创造了良好的创业发展及生活空间。
夯实基础 打造世界一流园区
多年的努力与创新,换来了武汉东湖高新区实实在在的发展。
近几年,武汉东湖高新区依靠自主创新,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创新成果,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了话语权。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根光纤、中国第一个光传输系统和5项国际标准、80项国家标准,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光通信领域80%的重点课题,拥有专利的企业达到1500多家。2008年园区企业专利申请量达3125件,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占武汉市申请总量的61%。长飞公司自主研发的光纤拉丝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其光纤、光缆的年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芯公里,是全球第二大光纤生产企业和第五大光缆生产企业。
武汉东湖高新区是科技部确定的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6个试点园区之一,是5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之一,也是科技成果转化最成功、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十五”时期,武汉东湖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28%;近3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保持在30%以上。2008年,武汉东湖高新区企业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均增长30%以上。
按照“强化特色、拓展领域、高位嫁接、集群发展”的发展思路,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在积极谋划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从而真正成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学发展试验区、先进产业集聚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成为国家重要的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业环境一流的现代新区。
在产业优化升级上,武汉东湖高新区将加快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环保、消费类电子五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力争3-5年内总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番,实现5000亿元的目标。
在自主创新上,武汉东湖高新区将不断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扶持自有知识产权企业发展,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体制机制上,武汉东湖高新区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建立与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和服务机制,实现园区又好又快发展。
在环境建设上,武汉东湖高新区将全面提升政务效能和服务水平,为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程式、跟踪式、保姆式服务,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创新的基地、创业的乐园、创富的圣地、宜居的家园。武汉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传铁说:“这不仅仅是愿景,这是‘中国光谷’正在徐徐展现的一幅美丽画卷。”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