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7-12-11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这个地方举世无双。”看得出,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很兴奋。参观完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欣然接受邀请,成为北京市政府的特聘专家。
业界翘楚的首肯和加盟,让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向创建之初的定位更近一步——建设全球第一的石墨烯复合技术研究及产业孵化中心,成为代表国家形象、有国际引领作用的新材料研发中心。
“这不是个案。北京就是要当国家队,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对标。”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一语道出首都气魄,“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是探索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模式,它不只是科学、技术层面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产业层面的创新。”
放弃“大而全”的经济体系,构建“高精尖”的产业结构,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有益探索。近年来,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讲话精神,北京以产业创新为引领,通过完善高精尖产业配套政策体系,逐步回答“干什么、在哪干、怎么干”的问题,将蓝图细化成可实施的具体方向和路径。
发现北京:留下“菜心”舍掉“菜帮”
我们就是要通过舍掉“白菜帮子”,得到“菜心”,构建“高精尖”经济,打造北京发展新高地。 ——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阴和俊在2017年上半年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5年之前,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石墨烯的深度还不被外界所知。
那时,在江苏常州、浙江宁波都纷纷有院所或企业表示要达成石墨烯年产量的新高值。
几年过去,石墨烯行业仍旧“叫好不叫座”,小企业一拥而上,没有核心应用技术,生产变成“无本之木”。被学界认为有无限开发潜力的石墨烯该如何突破瓶颈?北京决定率先破题。今年5月,中国航发航材院、中国航发集团公司和北京市政府共同出资10亿元,联合发起设立国有控股公司——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创建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
到目前,已开展了石墨烯与金属材料、石墨烯与橡胶材料等不同产业链的应用技术研究,并落地12个石墨烯材料产业化项目。
“我们将率先在国内打通石墨烯应用技术从样品到产品到商品的创新链。”创新中心带头人王旭东博士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在市经信委等单位的支持下,石墨烯产业“种子园”正在谋划建设中,“我们将为石墨烯企业营造出孵化环境,达到一定的市场规模后再向北京之外的地区输出。”
高精尖“菜心”产业的落地,政府与企业同样热望。
“世界范围内并跑、领跑的项目,符合纲要中提出的5类产品、8大专项的领域,北京就欢迎。”张伯旭介绍说,2015年12月,北京市发布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对北京现阶段的产业发展形势和基础进行研判,明确了在全球产业大格局和中国制造大体系中北京的位置。纲要为北京遴选入京产业划出了范围,圈内的企业则要进行技术“打擂”,技术先进性排在国内前三、符合方向的才能“进京”。
指引北京:去“制造化”不是去“制造业”
将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作为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主动“瘦身健体”,不追求“大而全”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的完整性。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关于《抓实三四五八战略、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演讲 甄别“菜心”依据明确的品类和专项,对“菜帮”的筛选,则需要有经验的判断。
“有一段时间,一看到‘制造’‘工业’的字眼,工商不敢批,招商也不敢招了。”北京经信委科技标准处处长仝海威对短暂的“矫枉过正”记忆犹新。
事实上,工业有区分、制造有高低。“高精尖”并不是对所有的制造业说“不”。“北京是要去制造化而不是去制造业。”张伯旭说,“为了及时给相关部门和区县一个具体指引,我们持续调研了一年半。”2016年,北京市经信委出台了《北京市鼓励发展的高精尖产品目录》《北京市产业转移疏解目录》等4个目录,对关停淘汰一批、疏解转移一批、改造升级一批,进行了制度上的细化。
“要不然我们也留不下来。”位于北京亦庄的和利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洪源说,“乍一看,我们是设备生产商,但其实带动工业生产的智能化升级。”
“工业生产设备如果管理和优化得当,就能做到效率好、能耗低、产量高。”史洪源解释,这些“祖传秘方”般的智慧,一旦赋予自动化控制,用于指导生产的智能升级,就会形成智慧工厂。
不止如此,云平台使得智慧工厂的“繁衍”成倍加快,“帮助工业转型,我们自己也在向制造服务业转型,搭建‘秘方’的云平台,我们可以为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提供云服务。”
从制造业华丽转身,步入制造服务业,是北京全产业链条的“瘦身健体”的代表内容之一。通过科技引领,带动化工、建材、冶金等传统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题中应有之意。
赋能北京:信息化牵引“变”道超车
发达国家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加强战略总体布局,打造互联网时代的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抓住从工业化向信息化变轨发展的重大机遇,实现“换道超车”。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关于《抓实三四五八战略、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演讲
立足北京、布局全球。大北京的气度跃然纸上。
《〈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指出:“到2025年,形成创新驱动、高端发展、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部分制造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综合资源消耗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真正成为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优势产业集聚区。”
产业创新中心是北京“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强力支撑点。除了孵化功能,创新中心还担负起网联行业内优质资源的任务。2017年5月,在北京市经信委的推动下,清华大学、昆仑数据等共同发起成立北京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国内首个挖掘工业大数据应用的平台单位应运而生。
“我们的成员单位有中石油、三一重工等龙头企业,也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冶金自动化院的院校,集聚了数据科学顶级的专家和产业。”北京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负责人陈晨说,“工业大数据的应用,能为企业提供智能运维等多方面服务,增加企业竞争力。”
2016年以来,北京市推动成立了1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市级产业创新中心,在新能源汽车、工业大数据等领域发挥“桥头堡”作用。
“创新中心‘法人主体’的架构更加紧凑、拥有市场活力,它担负起平台的角色,不与哪个企业形成竞争,而是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张伯旭说,国家层面必须推动这一特殊实体的建立,用以形成行业的大整合、大发展,才能推动产业在国际竞争中胜出。
信息技术的赋能,带来了很多创造的未知。
“在对标国际的过程中,简单追赶方式已经很难有所超越,只有转变思维方式才能让中国产业并跑或领跑。”张伯旭坚定地说,信息化是转变思维方式的载体,是实现“变道超车”的“复兴号”。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