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09-07-28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技术联盟成为企业网络优质资源、提高创新效率、扩大市场规模、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方式。闪联作为诞生于北京中关村,辐射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产业技术联盟,致力于3C融合标准的制订、推广和产业化,在北京市联盟实体中表现突出,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
闪联产业技术联盟的发展
闪联模式不同于目前其他的产业技术联盟的关键在于总体构架。闪联模式的总体构架是以联盟为主体,完善组织结构创新,支持标准产业化运行机制,进行基于闪联模式的产业化推广,提升发展战略。
在闪联的战略蓝图里,标准、技术、研发、生产、市场是一体的,总体战略目标为:打造闪联标准,抢占技术制高点,促进国内3C产业的发展,提高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闪联的主要任务为:确立闪联标准的基础研究合作战略,形成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的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标准;确立产品技术的合作战略,共同承担技术研发的风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品牌建设。
闪联作为由政府支持,国内几家大企业共同发起,从市场需求出发,制订3C协同领域国际标准的标准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成功推动了闪联标准的国际化和产业化进程。
闪联成功开创了“产业技术联盟–闪联标准–工程中心”的创新组织模式,这是建立在国外先进的产业运作模式之上,又充分考虑我国企业现状的全新模式。
在标准制订和关键技术研发方面,闪联成员通过参与标准制订,建立技术联盟,通过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逐步形成由企业主导的标准组织和产业联盟。
闪联标准的国际化战略取得重大突破,闪联国际标准提案经过长期的艰苦谈判和积极沟通,获得了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法国、英国等信息领域强国的支持。2008年7月,闪联标准顺利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SO/IEC)的最终委员会草案投票,标志着我国闪联标准正式成为全球3C协同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
在产业化方面,在闪联模式的推动下,闪联产业技术联盟在帮助企业实现对市场机遇的快速响应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协同研发、降低设计费用、节省时间、提高产品开发速度和效率等。
闪联模式的问题和对策
产业技术联盟在国内发展将近5年。由于发展时间短,法律法规等相关政策尚不完善以及国内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的独特性,我国的产业技术联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发达国家的联盟存在着较大差距。
闪联产业联盟自身的发展与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从宏观方面,产业技术联盟在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法律法规不完善。产业技术联盟在国内仍属于新兴产物,对这类联盟的发展以及运作模式仍在摸索的过程中,缺少成熟的运作机制和经验;同时,在法律法规方面,对于联盟发展的支持也比较少,对其定位、职能、权利、义务和组织机构、运作机制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还都缺乏明确的定位。
第二,国际挑战。3C协同产业和标准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我国闪联标准已经发展到一个关键时期,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欧洲、美国和日本先后提出了近10个3C协同方面的技术标准,使得国际标准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
从微观方面,产业技术联盟在发展中主要存在资金不足,人才缺乏,以及联盟内部运作管理、合作、利益分配等问题。
政策制定是创新战略实施的有效保证。对于我国高科技企业组建产业技术联盟,政府的支持政策应该有所倾斜,发挥更强的导向性作用。
首先,政策性金融支持是对抗国外同类产业技术联盟竞争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建议政府在把握当前有关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相关情况的基础上,拿出一部分资金对企业相关方面的活动进行资助。
其次,国家应针对产业技术联盟实际存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调整或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配套的财会、人事、福利等制度,并给予产业联盟更加宽松的法律环境,使联盟的性质、地位、职能等通过法律或法规形式固定下来。这主要包括:产业技术联盟治理的要求;对于产业技术联盟行为的监管,主要是反垄断要求;明确产业技术联盟法律身份,并根据机构性质制定的税费政策等。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