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6-05-31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要想真正从过去依靠投资和出口支撑的增长模式,转到用消费拉动、效率提高、技术进步、人才支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上来,没有劳动者素质的大力提高,国内产业升级将是“镜中花,水中月”。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有大批工业和信息化人才的创造实践来支撑,必须有掌握现代发展意识和市场服务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会领导善创造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懂趋势重品质的创新型科研人才、精心尽心耐心细心的现代制造业技能人才。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一是加快培养造就一批战略型企业家。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按照职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要求,不拘一格地培养优秀企业家人才,着力增强企业家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能力。鼓励企业家参加经济学、管理学等硕士、博士学位的在职学习。
二是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高级专家。加大创新型高级专业人才的资助、培训和引进,大力培养各行业高级科技专家、工程师和学科带头人。实施创新型高级领军人才引进计划,着力引进一批掌握产业核心、前沿技术的人才。做好企业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以及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争取工作,努力造就一批富有创新创造活力的高层次工业科技专家。
三是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紧缺型人才。根据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引进大批工业设计、软件开发、市场营销、文化创意、资本运作、融资投资、物流服务、信息咨询、商务会展、品牌传播、安全生产、质量管理等紧缺型人才,增强中国工业的竞争力。
四是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工业和信息化人才开发。把非公有制工业经济组织中的人才开发作为整个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对各类人才坚持一视同仁,政策上统一安排,公共资源的运用上平等开放,提供同等服务,给予同样保护。
打造什么样的环境
一是营造用好工业和信息化人才的新环境。创造人才有所值的新环境。高度重视解决人才待遇问题,建立竞争性的报酬体系,鼓励人才大胆创新,追求新技术,创造高效益。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新环境。引导企业创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激励人才努力创造、超越和竞争。建立工业企业人才保护新环境。加强对工业企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工资福利、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等合法权益依法加以保护。
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业和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企业薪酬制度,建立健全按岗位、任务和贡献定酬的分配制度,对关键岗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科研项目的带头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企业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办法,在有条件的企业推行股票期权制、技术和知识产权入股等多种分配形式。建立必要的人才工作专项基金,用于资助拔尖人才科技项目研究、解决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有突出成绩人才的奖励等。
三是完善工业和信息化人才流动的市场服务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推进工业和信息化人才专业市场建设,发挥人力资源中介组织作用,重点拓展工业和信息化人才人事代理业务,开发人才派遣、测评、租赁、猎头、转让以及薪酬设计、管理咨询、技能培训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服务项目。
四是加大海外工业和信息化人才引进力度。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大力倡导和推行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鼓励企业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和人才租赁等灵活方式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和智力。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留学人员和海外人才的支持力度。加强工业园区、创业园区、创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为留学人员和海外人才搭建创业平台。
提供什么样的保障
一是大力拓宽人才培育渠道。建立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企业自主、个人自愿的人才培育机制,形成种类齐全、层次多样的人才培育体系。立足实际,选择重点,鼓励企业与培训学校联合,有针对性地进行定向教育。借助本地高等学校优势,以联合办学、进修交流等形式,构建人才培养培训网络,定向培养适用专业人才。
二是加强拔尖人才的培育。创新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拔尖人才的使用管理机制,建立必要的高层次人才协会,并围绕工业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难题,通过学术交流、专家会诊等方式,组织科技人员集体攻关。重点对经营管理人才加强专业知识、外语、电子商务、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以及企业战略规划能力的培训,提高人才的能力水平。
三是加强和发展终身教育体系。以建立学习型企业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继续学习教育运行机制,并把非公有企业人才及流动人才等纳入继续教育制度的实施范围,将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工人员继续接受教育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