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6-01-14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近日,“2016新华网创新创业高峰论坛暨人工智能思客会&VR创客会”在广州隆重举行。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发表题了演讲。本文根据演讲内容整理。
大家好!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刚才杜兰总说起的需要被“解放”的行业,也是涂子沛先生说的有可能失业的职业——传媒业,我的结论并不悲观,并且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为传媒业创造新的未来。因此今天的主题是分享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
论坛刚开始时我们看到的一段短视频,那个是新华网研发的第一代传感机器人Star。为什么我们会在新华网这样一个媒体进行人工智能或者说机器人的开发尝试呢?下面我的内容可以算作一个解读。
2015年业学两界对传统媒体的判断都非常悲观,今天我们碰到的各种难以解决的难题有很多解释的维度,其中我今天想说的是从“连接”这样一个角度。表面上看,现在广告业绩的下滑,包括人才的流失,技术创新懈怠,以及与新兴媒体间代际差距的加大,其实还是表面的现象。为什么这么多传媒人的努力还不能解决他们眼前的困境,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应该更深地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在发生变化。传统媒体时代我们碰到的人和世界的连接关系变了,这种变化你不能够适应的话就会有无力感,有对未来以及现实的困惑与迷茫。
那么这种“连接”变成什么了呢?
首先我们的行业边界变了,模糊了。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跨界的掠夺、竞争,和工业时代行业边界的清晰不同了,因此彼此的连接关系从线性的连接方式变成一种非线性的连接方式,过去的线性连接中媒体是重要的节点,你不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就很难接受到信息,因为信息的发布权是垄断的,所以媒体实际上成了你绕不过去的代理商。而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这一切。连接变成非线性的方式了,因此去介化成了一个特征,也就是说世界和人的连接关系发生变化,使传统媒体不再成为一个重要节点,公众并不是只能通过你才能获取信息。如果你意识不到这种改变,那你就很失落,传统媒体的存在价值和意义遭遇了新的挑战。
那么在一个正在到来的生态媒体时代有怎样的特征呢?首先就是如何建立一个真正以人为中心、以关系经营为核心的新型组织关系,一个离散化的生态系统。我们可以用很多的角度,今天我用“入口”和“连接”来解释,也探讨我们传媒业面临的一种趋势。
我们说的“连接”包括几层意思。
一是在这样一个离散环境中连接能否到达你想要找的人?
二是这种连接能否持久,也就是说你的粘度够不够?连接粘度的核心是信任,而建立这种信任感是后面我们要说的你的分析能力。是不是准确、是不是靠谱,是不是有预见性。
下面我们就说到人工智能了。从传统媒体时代到今天,有一个重要的改变,我们做传媒的人工作的性质发生变化了。那就是从过去对信息的经营转到对人的关系的经营,比如我们比哪家媒体或自媒体的粉丝多,这就是在经营粉丝、经营“人”。
刚才广州地铁公司蔡总说的智能化地铁、甚至因人而异的票价就是把人作为中心来重新构建一种新的生态关系。包括商业模式,我们说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都是在连接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再以线性思维来看问题,要考虑一个场景内各个节点承担的责任。进而能不能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
传媒里面一个著名的例子是今日头条。短短三年时间它获得了3亿用户和这么高的日活度,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个奇迹。它做的是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服务,那么你要用传统的生产方式是无法实现的。为500万人生产500万种报纸、节目,分析每个人的偏好,靠人力做不到。谁能做得到呢?人工智能做得到。所以传统生产方式无法满足今天多样化的个性化需求,是人工智能必将成为媒体未来的重要原因。
那么人工智能的核心又是什么?数据。对传媒领域而言,没有数据就没有来源、没有基础、没有条件。
2013年我们看到若干趋势分析报告都提到了未来的传媒技术,如传感器新闻、新闻无人机、机器人写作、虚拟现实……,其实这些都是基于数据的。未来媒体的竞争力是你的分析能力而不只是叙事能力。没有数据源,我们这些分析无从谈起。
我们从机器人写作这一传媒应用谈起。理念很重要,比如:我们到底要用机器人替我们传媒人做什么。首先就是传统的方式无法做到的部分。比如在后面我们介绍的生物传感机器人Star做的,把观众的真实体验即时地呈现出来,供创作方分析、供观众了解自己或孩子,也可以让记者从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东西。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历程前面专家已经说过了,从功能的替代到功能的增强,我想最终会走到人机共存,我们和机器人会像伙伴一样共同构建成一个未来的生产组织,这也是我们必须及时介入人工智能技术的原因。
所以什么是机器人能够为传媒行业做的事?那首先就是我们以前无法到达以及无法挖掘的数据源。然后是算法的设计,帮助我们作出更准确的分析、预测未来的结果。现在是大数据的挖掘,不是传统媒体时代的小数据抽样采访。比如我们经常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主观性的感受,并成为影响受众的新闻叙述。我们还经常混淆相关性和因果性的关系,以致于得出似是而非的新闻结论。国内外都有各种不同的人工智能的尝试,我觉得也都有误区存在。在财经和体育领域的机器人写作其实只是解决一些效率问题,而我们希望它做到的不仅仅是效率,我们希望分析得有深度和质量。
还有关于新闻无人机,我理解是一个移动的数据中心,它和地理位置信息结合在一起以后,可以让人获得更多对于新媒体挖掘质量的要求。
其他还有对线上数据包括在社交媒体上对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的分析,将线上数据与线下的比如生物传感数据结合,会更有效地帮助媒体了解用户体验,实现连接的信任与持久。你要尊重用户,就要尊重用户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测试用户也好、观众也好、读者也好,他的真实体验、感受、关注度、集中度。能够做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些都是人工智能以后需要探索的。
我认为传媒业未来的发展在人工智能技术面前是大有希望的,所以我认为它是一个转型的契机,媒体转型的未来模式之一会是“软件+硬件+互联网”。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