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5-04-27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4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福建考察福建自贸区建设情况,参观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时表示,“‘互联网+’未知远大于已知,未来空间无限。每一点探索积水成渊,势必深刻影响重塑传统产业行业格局。”
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随即,“互联网+”成为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互联网+”“+”什么?
生活在这个时代,用“神奇”二字来形容互联网,一点不过分,甚至可以说还不够充分。
早在互联网的发展还处在军用局域网阶段的时候,人们肯定没想过,互联网会在短短数十年内以几何速度蔓延全球,发展成如今万物互联的状态。更没想到在2015年,中国政府会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这个概念,将之定为国家级的发展战略。
政府工作报告历来是最为严谨规范的文本,选词用句无不千斟万酌,整份报告看上去像是一个由成千上万的方块字组成的军团。而“互联网+”这个概念,却是3个汉字后带了一个小小的+,这个数学符号在严整肃穆的汉字方阵里出现,透露出一丝活泼的气息,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种“形貌”上的点滴变化,与互联网时代轻松、形象、不拘一格的传播风格是内里相通的。
“本来有一个‘+X’。互联网是一个工具,可以渗透到经济、社会、军事、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就是这个意思,可以加到任何一个领域,给人无限的联想。”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宁吉喆在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解读时说。
互联网,真能+一切吗?如果是,最终+的又是什么?
“+”还是“替代”
宁吉喆的话给人非常乐观的想象空间,可以说,互联网后面的一个小小加号,预示着无限的可能。不管是传统产业也好,新兴产业也好,都像打了鸡血一样。
绝大部分新兴产业就不用说了,本身从出现就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现在国家给了一个概念,自然要胸口一热;而传统产业这些年早就意识到了互联网的巨大魔力,一直在努力地“触网”,现在更是名正言顺、理由充分。
可是,并不是所有企业的所有业态都需要互联网化,而需要触网的那一部分业态,也不是简单地上上网就够了,而需要认清互联网与自身的结合点,认清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免被替代掉。
以传媒业为例,这大概是被互联网影响得最明显的一个产业了。有了互联网,人人都有可能是一线记者,随时随地可以当高级编辑,而且人们生产的内容往往图文并茂、形式多样、传播力强、可读性高,充分满足着受众的多样化需求,与之相比,传统新闻工作者的作品呆板无趣。网络的即时传播速度更是让传统媒体无力望其项背,更不用提网络媒体的良好互动性对传播的影响。
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如今任何一个传统媒体的从业者,都已经无法离开网络媒体的信息而生存。
更令人崩溃的消息是,从去年开始,美联社已经在用机器人撰写财经新闻,不但效率奇高,数据精准,连遣词用句都像模像样,颇有可读性。于是,记者——传说中的“无冕之王”,光荣的“时代瞭望者”——沦为“未来将要消失的十大职业”之首。
果真如此吗?其实不必过于悲观。
的确,论互联网对传媒,何止是影响,说是替代也不为过,如果再加上会写稿的机器人,传统的媒体人真可以“死在沙滩上”了。然而,机器人所写的不过是那些单调枯燥的信息发布类文章,比如季度盈利报告,不要求任何分析解读,只需要准确与速度。而那些深度的观点碰撞、鞭辟入里的剖析,依旧需要人去完成。所以,机器人和互联网没有、也不会抢走记者的饭碗,反而能解放我们,让我们更能集中精力去撰写更有深度的文章。
在信息时代,人们面临的问题不是信息缺乏,而是信息过量。在繁杂的信息海洋中生存,人们更需要观点性文章的指引和专业的解读,而观点性的文章离不开人与人的思想交流。网络能够改变信息传递的途径,但信息的源头依旧是人。
所以,要把握住这一点:“互联网+”,最终加的是人。只要人的核心竞争力在,无论互联网改变了什么,都不会措手不及。试问,能被机器抢走的饭碗,又有多少含金量呢?
“互联网+”不是上上网那么简单
把握住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之后,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来做加法了。
但这个加法,不是上上网那么简单。
还是以传媒为例。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在一切运作方式都没有改变的前提下,难道建个官网、弄个电子版、设立微信公众号并且每天推送几条信息就是“互联网+”了?这只是为了迎合读者使用智能手机的阅读习惯而作出的被动反应,穿上了网络媒体的外衣,但里面还是传统媒体的内核。
试想,对于一个新闻事件,大部分读者周一上午已经能够在网上看到了,周一下午就可以看到各种解读。而纸媒至少周二早上才见报,周二上午才能用微信推送,足足要晚24小时以上。除非是特别新颖的观点或者犀利的角度,否则这时再推送,还有多少人看呢?
所以,如果触网的那部分仅仅是传统部分的一个简单的物理延伸的话,是不能被叫做互联网化的。触网的部分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特征与生命力,然后与传统的部分相互促进。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业态需要并且能够“互联网+”,借助互联网进行升级,而不会被完全替代掉呢?答案是,只有那些本身就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资源、平台以及思维的,或者更简单地说,与“人”的关系密切的。
比如,“厨师永远不会失业,互联网可以将外卖的触角伸到城市每个角落,但目前还不可能制作出美味,更不可能替顾客吃掉。”蛋解创业合伙人程志坚在一次与《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的交谈中说。
相类似的还有医疗、制造等,这些产业正因为存在着目前还难以被替代的部分,所以更能放心大胆地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去进行产业升级,去拥抱“互联网+”。
于是,互联网+新闻=门户网站,互联网+银行=支付宝及余额宝,互联网+生活服务=58同城及赶集网,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
既然互联网真的可以“+”一切,那对于人们就业而言,是福是祸?
“互联网+”的就业利弊
互联网在全方面地渗透人们的生活之时,自然而然地对经济形态、产业生态以及就业形势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以典型的服务业为例。服务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中介,而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中介,所以,跟互联网相关的产业都会或多或少地“去中介化”。对于服务业而言,这种替代有时是致命的,很多低收入群体面临失业。
比如,在时尚的O2O餐厅,采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用二维码点餐和收银,顾客可以在几乎不用服务员的情况下完成整个就餐过程。这种 O2O 的餐厅管理方式不仅简化了就餐行为,提高了翻桌率,还为餐厅节省了一大笔人工成本——换言之,一批餐厅服务员要失业了。
但是与此同时,许多的年轻人,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却能够增加。
以京东为例,作为一家典型的互联网企业,“员工普遍都很年轻,平均年龄是28岁。”京东集团副总裁李曦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京东员工数量已经接近7万,包括3万名左右配送员、两万名左右一线仓储生产人员、几千名客服人员和4000名研发人员。而且,每月还有两个热闹的入职日,不断增加新力量。
李克强总理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道,自己会在网上购物,并表示“很愿意为网购、快递和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做广告。因为它极大地带动了就业、创造了就业岗位”。
“我们希望招聘90后的学生,多一些新鲜血液,尤其是公关方面。因为现在公关这个行业跟以前相比变化很大,内容、传播,所有这些都要发生变化,内容不能再是一个简单的稿子了,写完稿子以后,可能变成一个短的图文,通过微信传播,可能更容易被大家传阅。我们特别希望能够拿出更新的、更有时代感、更容易让90后接受的一些创意。”李曦说。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年轻人更是成为互联网使用以及创业的主力。李曦介绍说:“春节的时候刘总回到他的老家江苏省宿迁宿豫区,当地总共128个村子都有京东乡村推广员,一般是村里的90后年轻人,大学生、中专生、大专生都有。他们大多数有智能手机,会上网,很快地接受网购、互联网化的所有工具,他们可以帮助其他的村民去了解网购、下单,可以安排送货和解决售后的服务问题。”
不同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农村人要享受网络时代的便捷购物,面临着物流、支付、终端普及等方方面面的困难,但农村巨大的市场潜力也成为众多电商企业争夺的战场。众多电商企业更是主动将自身业务下沉,从市到县再到村全方位占领市场。
“我曾经到一个网店集中的村庄去看过,那里800户人家开了2000多家网店,可见创业的空间有多大。同时,我又到了附近一个实体店集中的市场,我问他们有没有担心?实体店的老板给我看,他也开了网店,而且把自己实体店的状况拍成视频上网,他说这对购物者来说更有真实感,更有竞争力。可见,网上网下互动,创造的是活力,是更大的空间。”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答中外记者问时曾说。
总之,不管互联网以什么形态渗入生活,在产业层面都能够清晰地看到“人”的影子,提供服务的是人,服务的对象更是人。互联网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的生活,其发展更离不开人的力量,因此,即使是新兴的互联网企业也能产生与传统企业不遑多让的就业量。
任何产业发展最终都离不开人。人们需要做的,就是弄清楚哪些是可以被替代因而要放弃的,哪些是咱们能做而互联网做不到的。正如李克强所说,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而我们要想在“互联网+”的风口浪尖上掌握好方向,不被甩进冰冷的海水里,就必须认清自己作为“人”的价值,把握自己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并一直坚持做下去。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