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5-03-31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互联网是个筐,什么都能装,就看你敢装不敢装。
仅仅不久之前,我都绝不相信自己会写下这样的标题。实际上直到现在,我依然对BAT(百度、阿里、腾讯),乐视等互联网企业如何全盘变革汽车的玩法抱有疑虑。但有一点我是无比肯定的,那就是这些互联网企业做汽车,一定会成功。
说到互联网,其实已不算新鲜词汇。从上世纪末的拨号上网到今天的移动互联世界,它几乎每一天都在为人类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喜新厌旧的我们一直享受多过于关注。我们习惯了每天划拨苹果产品数千下,却很少意识到仅仅几年之前,彼此还人手一部布满按键的GSM手机;我们习惯了借丰富多样的APP满足吃穿住用等生活需要,却记不起曾经埋在报纸分类广告页面中苦苦找寻的日子;我们习惯了用手机而不是电脑获取新闻,用微信而不是短信传递消息,却渐渐淡忘了守在电视前面看新闻联播,用公共电话偶尔联系的时光……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或者干脆说,互联网就是生活,已是公认的事实。
只是人类同时又是个热爱怀念的动物。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愈发抗拒变化,乃至下意识地对其视而不见。这一点,李开复先生在他最近的一次演说中,毫不留情地予以刺破:“今天不要说80后,甚至90后都开始落伍了”。此言一语中的。作为一名80后,工业时代的成长背景,日趋稳定的人生阶段,都让互联网变革对于自己及不少同龄人而言,已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虽然不至于如父辈那样完全隔绝于潮流,但对创新,却已在赞同中慢慢掺杂更多的观望。相对于冒险的革命,更愿意接受既成的事实,甚至开始用对更年轻一代违心的否定,来掩饰自身创新无能的失落。对于互联网造汽车的偏见与抵触,即使如此。大半个身子站在机械工业的厚重立场上,如何看得惯IT新人的轻佻?
所幸互联网有着温和的脾气。尽管它无情扫荡所有固步自封的地带,但核心却是更好地服务于人。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它化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细节,来感染、说服那些质疑它的人。经常网购的朋友,都会对电商们事无巨细甚至有些“黏人”的关怀印象深刻:偶尔尝试一次新品牌,几乎立刻就会收到客服来电,询问你此前常买的品牌是不是有什么令你不满的地方;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主动替你精确统计所有的花销、习惯与倾向,一目了然;甚至会根据你特定时间里购买商品的类别,推测出你自己都尚未意识到的下一步需求。
家电、生鲜、服装……能够搞定这些,他们也一定搞得定汽车。之所以认定汽车的未来属于互联网企业,就在于它能够提供传统汽车行业及其模式应该做,却始终没有做到、做好的东西——平等、主动、个性化的服务。
对于消费者而言,虽然买下的是一台车,但已然包含着在产品使用周期内应当享受的各类服务。然而可悲的是,初入汽车社会的中国消费者,绝大多数缺乏权利意识。政策体制上的缺失与漏洞,又令他们求助无门,只能任由厂家、经销商宰割侵害。本应备受礼遇的买车,倒更像是求这些大爷卖车。花钱享受的所谓服务,几乎就是定期提醒你:该回4S店接受“保养”了。让他们在卖出车辆千千万之后,再一家一家地专属服务,怎么可能!
服务,本质上是一种尊重。互联网时代商业胜出的根本法则,就是比谁更加尊重客户群体和他们的需求。传统汽车人眼中了不得的汽车工业,在互联网企业眼里毫不特殊——互联网本身就是一套海纳百川的规则。家电如此,生鲜如此,汽车也是如此。之所以现在人们对网上购车以及互联网造车还充满疑虑,本质上不过是汽车的价格目前仍高于平均消费水平,同时汽车的质量、使用方式又关乎性命。但回顾此前历次的技术革命,浪潮过后,有留下过什么不可征服的礁盘堤坝吗?
总而言之,这不是某两个行业之间磨磨唧唧的讨价还价,更像是一方对另一方压倒性的收编。为了最终不沦为互联网企业的代工厂,传统汽车厂商请放下国本栋梁的架子,认真、迅速地对待这场回避不掉的“互联网+”革命。毕竟只要你生产的还是商品,对手布局的还是规则,你就难有胜算。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