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5-03-17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多项政策的先行先试,让中关村一直走在创新创业的前沿。海淀园自1988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27年。其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政策方面先行先试,为国内其他地区提供借鉴。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末诞生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一开始就践行着这一重大使命,直到现在,延续到未来。
从“十八条”到“1+4+1” 每个政策的背后都是引领
1988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发布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即现在通常所说的“十八条”。“十八条”中,最使企业受惠且发挥作用最大、时间最长的条款是税收优惠。其中第五条规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当企业出口产品的产值达到当年总产值40%以上,经税务部门核定,减按10%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新技术企业自开办之日起,三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第4-6年可按前项规定的税率,减半征收所得税……
正是在这些优惠政策的支持下,中关村地区成为全国最活跃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聚区。这项政策随后也被推广到全国各地的国家高新区。
时光飞逝,在2014年8月,为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1+4+1”新政策体系在海淀正式发布。海淀再次先行先试,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实现支持领域更加聚焦,由原来的59个专项缩减为35个;支持对象更加普惠,注重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方式更加完善,更多采用后补贴、后奖励支持手段;2014年,全年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及配套环境建设。
从单打独创到“四个一批” 创新发展聚集效应显现
20多年,中关村海淀园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科教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成为引领中关村发展的增长极。海淀园管委会负责人介绍,近几年,中关村核心区经济总量持续扩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若干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资源配置能力的总部型大企业,并产生了曙光超级计算机等一大批原创性、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率先从产品竞争向标准竞争升级。
上世纪90年代,冯军、刘强东等在中关村创业时,这里还都是一个个的个体,集聚效应未能显现。今日的海淀园已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十二五”时期要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11年发布的《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四个一批”的目标,即在核心区产生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升核心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从无到有再到精益求精 创新机制体制让企业受益
政府体制机制的创新,让各项政策的出台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也让政策能够更好的落地。纳通科技集团、合众思壮、恒泰艾普、华油惠博普、启迪控股和理想固网等6家公司就在2014年享受到了先行先试政策的利好。
海淀园管委会负责人介绍,为更好的服务国际化的企业,海淀园自2013年初就已对区内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外汇管理问题进行调研,并积极争取国家外汇管理政策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先行先试。目前,海淀区提出的部分政策建议已开始试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核心区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在外汇资金“进”和“出”两个环节同时取得政策突破的区域。
企业境外并购外汇管理试点政策助推企业“走出去”。截止到2014年底,纳通科技集团等6个试点项目实现外汇登记总金额约2.1亿美元,外汇登记申请受理周期显著压缩。外汇管理试点政策适用范围也从最初确定的境外直接并购(即以境内企业为主体发起的一次性收购境外企业100%股权),扩大到控股式并购、股权增持、并购后增资、向海外全资子公司增资等。
而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改革试点推出,加速外资“引进来”。该试点政策已于2014年8月4日起施行。此次试行资本金意愿结汇意味着外商投资企业可根据实际经营需要在银行办理结汇,既方便又快捷,对于促进核心区利用外资具有积极意义。
先行先试是海淀的特色,创新体制机制是活力之源,二者结合将让好的政策落地更稳,产生的效果更优。
(来源:海淀区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