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5-02-12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台湾有着很多我们喜欢的偶像,音乐与电视,文化成为了两岸交流的桥梁;几年前,两岸开通直航,在经贸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今天,在创业潮风云四起的中关村,创业成为了两岸年轻人又一座桥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这句话来形容大陆与台湾的创业风潮,再适合不过。1月30日,由《创业家》与中华杰出青年联合会共同主办的海峡两岸高校创业青年路演专场活动,让我们领略到两岸创业文化的差异。
文化差异影响创业方向
“对于新创来说,其实他们更需要的是人脉、资金、经验和技术,台湾的风投圈其实对于台湾的年轻人有着很遥远的距离。投资人会把更多的资金投入给那些成熟的人,新创只能走出台湾,自己去链接一些人脉或者市场。所以说,台湾的学生创业真的是在用生命和毅力坚持。”中华杰出青年交流促进会秘书长张希慈说。
活动现场,来自大陆与台湾共计9个创业者进行了项目路演,不难看出,大陆的创业者依旧紧跟移动互联网的趋向,分装小吃的网络快递服务、聚集舞蹈爱好者的舞蹈圈app……几乎全部的项目都聚焦于移动互联网。
而台湾则不然,在5个项目中有4个聚焦于实体,同时涉及范围颇为广泛:干细胞移植、智慧硬件、检测人体健康的拐杖、公益性质的创业项目;而在大陆的创业者中,能够涉及干细胞移植这样高技术领域的创业项目少之又少。
“你会看到台湾的创业者在项目选择的广度与深度上还是有着独特的差异性,他们一方面聚焦于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台湾有很多公益性组织,他们会把一部分的创业项目聚焦于公益,同时也会涉及医疗这种复杂且高难度的行业。”富煜资本总经理姒亭佑说。
两岸的文化不同,自然塑造出的创业文化也就不同。“我之前就听说过中关村,这里是中国的硅谷,一直想来看看。”来自台湾的创业者张以诺说。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上,最早为人们所知的就是车库咖啡,而这些来自台湾的创业者,最感兴趣的也是这类咖啡与创业结合的空间。
“这样的空间在台湾是见不到的,包括这条创业大街,这样的集聚区在台湾是不可能有的,我们回去之后可以借鉴与复制。”张希慈说。
市场差异决定视野差别
表面上看,台湾似乎正是我们所向往的开放式华语互联网市场的模板:它没有高墙把Google、Facebook拒之门外,尊重竞争与版权,没有过多的行政命令来干涉市场自由,移动网络高度普及,有良好的科技产业氛围,硬件制造技术发达,代工厂商众多……
但恰恰是这样一个“小而美”的地区,营造出精致的同时,也禁锢了自己的发展。李开复曾言,台湾创业者的产品乃至视野似乎受限于台湾本地市场的“小”。正是这个市场,缺席了上一波PC互联网创业的浪潮,本土几乎未孕育出大型互联网公司;而在最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时,它又落后于同样属于开放市场的以色列、乌克兰、印度,更不用说日本、韩国。
“事实上大陆与台湾在服务消费者模式上是相反的。比如说台湾的企业可能会从一个个体的消费者出发,满足他的需要,从而形成一种个性化与特色的服务,再不然就是搭建一个平台来汇总这些单个的特色服务。而大陆则不尽然,他们会通过收取大量的客户,而不去在乎他们的差异化需求,在庞大的数量之上有一些额外的服务来进行营利。”中华杰出青年交流促进会理事长陈长风说。
陈长风说的这种现象的确是两岸创业方向不同的一种表现,其实这与两岸的诸多因素有关,不仅仅局限在文化、人口、教育等因素上。台湾在面积上与大陆相比较小,同时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很多新奇的想法会从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延伸,而大陆的创业者由于面对广阔的市场,最重要的是做大市场,用户至上。
而在这轮创业风潮上,台湾似乎稍微慢了一步。“大陆这边的创业风气已经起来了,但是台湾似乎刚刚开始,但是现在很多的资源都在不断地涌入创业这个领域,如果我们再不把更多的经历和人投入到创业中去话,就不是很合理了。”张希慈说。
(来源:北京市海淀区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