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4-09-01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一个月内四笔收购,涉及金额已超百亿……影视业在刚刚过去的8月里迎来了一个让人咋舌的变化。不少此前毫不相关的企业,突然摇身一变,通过收购宣告自己进军影视行业。一些仅制作过一两部知名电影的二三线公司,也似乎一夜成为“金主们”眼中的“香饽饽”。但在业界看来,这些企业的举动似乎也有更多背后的图谋。
翻阅此前的资料便不难发现,宣告转型的企业,如松辽汽车、万好万家等,此前的业绩都面临着不小的问题,一些企业甚至面临着倒闭的危险。所以,寻找一个更容易盈利的行业也成了“当务之急”。
“只要有钱就能拍电影”几乎已经成为了外界看影视圈的一句共识,也正是这样的传言,让不少投资者感到电影市场几乎没有门槛,只要有资金就可以进入。而配套这个传言的,也是一个个被不断刷新的投资回报神话,如斥资6000万元制作的《致青春》最终赢得7亿元票房;《西游·降魔篇》1.02亿元成本,换来12.37亿元回报;而《泰囧》更是以3000万元撬动12亿元的票房收入。
正是这样的投资“钱”景,以及人们对于影视行业的热衷,不少经过重新包装的上市公司在宣布转型之后都为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一些8月宣布转型的企业已经收到了效果,有报道称在这些宣布收购的上市公司中,有的靠换壳净利已增至10倍以上。
不过,在不少投资者眼中,这样的跨界收购也多是这些“门外汉”上市公司欲借影视概念进行炒作,似乎并不具备太强的可持续发展性;而且,上市公司并购影视企业时多会签订一系列对赌协议,但通常难以完成,即使完成对赌协议,之后的发展也没有保障。
对于影视行业的高风险,别人的业绩也并不能代表今后的业绩。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拍摄的700多部电影中,只有不到10%的电影能够赚钱。所以,对于影视行业来说,大量涌入的热钱甚至不算是好事。也正是这样的热钱进入,会把这个行业的泡沫吹得太大,那么最后也一定会破得很惨。
在不少从业者眼中,没有专业团队和专业行业分析的影视制作及投资公司在这个行业是没有前途的。而且从目前来看,也仍没有跨界影视行业的公司做出了非常成功的转型案例。面对这些电影行业的“外来汉”,他们似乎也必须要用更加市场的角度,去重新诠释甚至放大影视作品的“商业”属性。所以,如果这些企业在转型后能有一丝丝的认真态度,那么未来影视行业也欢迎他们带来更多尊重市场的作品。
(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