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4-05-05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四个统筹,不仅成为了本届政府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执政思路,同时也道出了对中国经济发展期望达到的理想状态。
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在实际操作中是否有优先顺序?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本届政府如何处理好四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施展宏观调控能力,值得拭目以待。
不一样的投资,不一样的改革?
今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4%,同比增速创近一年半以来新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速均较上年同期明显回落。这样的增长态势,引来了国外新一轮“唱空中国”的声音。
然而,面对这样的状态,中国政府已多次表态不再依靠短期刺激政策,而是更加重视经济中长期的健康发展。
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推出三项被业界认为是“微刺激”的“稳增长”措施:对小微企业减免所得税,加快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以及增加铁路建设投资。
在天则经济研究所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分析报告发布会上,报告主要撰写人、该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指出,三项政策中,第一项是最有效和最需要的,是通过调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实体经济,其他两项都与增加投资、特别是与政府投资有关,这在目前似乎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增加难以稳增长。
张曙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有一定的顺序,仍然是把“稳增长”摆在了第一位,而且主要还是通过刺激来实现“稳增长”,而不是通过“调结构”来实现“稳增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今年的“稳增长”措施带有一些“调结构”的色彩,第一项政策就是很好的体现。
继第一波“微刺激”政策后,4月2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的政策措施,决定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重大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工程等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
“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的一系列政策部署看来,投资仍是主流。但是现在的投资和2008年的投资有区别。首先,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希望不大,现在主要是看得见的,补充性的投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微刺激’。而从产业上,环保新能源,高科技制造业等将成为主流。”方正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汤云飞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
向民间资本开放基建项目,部署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旨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规范市场秩序的新措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评。东方证券认为,此次推出80个示范项目大多属于新型基建投资,兼顾“效率、民生、改革和转型”,符合“克强式刺激”的特点,稳增长调结构“一石二鸟”。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4月25日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仍然存在。因此,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简政放权,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进财税、金融、价格、科技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等。
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如果不是用改革的办法,即简政放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着力调整结构‘三管齐下’,而是采取短期刺激政策,不仅去年的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而且今后几年的日子也许会更难过。”
分析人士认为,刺激与改革手拉手,没有单纯的刺激,也没有孤军的改革,这或许是“克强经济学”的特征之一。
扶持外贸+三产,一切为了“保就业”?
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之后,业界不少人士认为,二季度稳增长成为宏观调控重点。
在汤云飞看来,“稳增长”摆在第一位是毫无疑问的。如果经济再下行,就业的压力就会更大。
在4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支持了外贸稳定增长和优化结构有关工作,也被认为是第三波“微刺激”政策来袭。
会议认为,外贸发展对稳增长、保就业至关重要。作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外贸进出口在吸纳就业方面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年以来,我国进出口形势较为复杂严峻,对外贸易下行压力较大,特别是2月份开始外贸进出口数据波动明显,3月份进出口出现了“双降”。因此,在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业内人士认为,密切跟踪进出口形势,及时研究出台支持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恰逢其时。
尽管一季度的数据不是那么好看,尤其最明显的是出口负增长。但是,仍然要看到,中国经济正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从生产角度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提升。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升至49.0%,比去年同期提高1.1%,高出第二产业4.1%。
“在现有的增长结构中,第二产业回落明显,第三产业快于第二产业。这是好事情,表明增长结构有所改善。”但是,张曙光指出,第三产业的增长也明显趋缓,因此需要分析或者估计一下,结构改善有多少是由于调整的效果,有多少是由于产能过剩,特别是第二产业增长趋缓。也许后者是主要原因。
李克强总理反复强调稳增长最终是为了保就业,而随着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升,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根据国研中心的测算,在2000年前后,中国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吸纳的就业人数在80万-90万人左右,现在是140万-160万。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虽滑落至7.5%左右,但已足够吸纳1000多万人的就业。
那么,支持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解决就业,经济增长是否是一个有利的支撑点?汤云飞指出,“理论上是这样,但是第三产业快速的增长最大的着力点还是在房地产。”
可以明显看到,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周期,商品房销售额减速,库存加速堆积,将显著拖累房地产和相关产业的投资。
但民生证券发布的政策观察指出,从中长期来看,传统投资引擎的失速恰恰为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创造了机会。未来中国可以通过促改革、调结构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其中,最大的增长潜力在于弥补服务业“短板”,继续提高第三产业占比。这要求政府利用财政税收杠杆培育和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同时更有效地运用社会资本来增加服务业供给。
乐于见到的是,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已表示,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