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09-04-15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根据政府引导、产业导向的原则,北京市“十一五”期间拟规划建设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自2006年底到2008年上半年已评出两批、共21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区内有文化创意企业8200多家。
针对文化产业集群现象,相关研究和社会舆论有一个认识过程:初期以汇编国内外产业集群的理论居多,主要讲必然性、重要性、优越性。伴随集群数量大增,文化产业集群不同的生态、业态显现,理性意见的表达多了起来。比如,集群不是唯一的产业形态,集群并非适应一切文化行业和文化企业的发展需求;人为“归大堆”的形态,若加上违反产业规律的生态,缺少市场接口的业态,不但难见规模效益,而且毫无可持续发展前景可言。如今围绕集群成长的意见日见上升:强调政府要轻形态、重业态,集群当以新业态、新市场见长;所认定的园区要有真正的核心性旗舰企业、清晰强大的主打产业集聚度、完整而良性的产业链体系,突出与其他集群相区别的特色,避免低水平同质化陷阱,等等。
回顾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实践历程,大致可以梳理出五个新认识:
一是,集群现象具有两面性,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万灵药。集群适应围绕一条或一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企业群发展:当它们有互为上下游、互为生产性服务业、彼此间是互需互补关系时,集群快速膨胀,出现红火的状态与前景。集群对一些文化产业子目性企业的单纯汇聚现象不太适应,尤其当这些企业没有共生互补的业务联系,没有价值链式彼此需求、依赖、合作的基础,甚至存在竞争排斥性质时,人造集群只能“形”集而“实”不集,难有集聚效益可言。因此,正确的文化产业集群政策,需要洞察市场和产业自然集聚的种类与规律,对适合者鼓励支持,加速其进程,倍放其效率;对不确定是否适合者,观其自然发展,不必什么都人为集群。况且,重形态、轻业态的数量规模型发展,一旦违背了供需规律,主观推动力度越大,对社会的误导和资源的浪费也越大;让别有所图者钻政策空子谋利,背离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危险也越大。声势浩大的挂牌并不能与可持续的产业强劲发展相提并论。简单纳入集群的企业,有些仅仅依赖优惠政策低水平维持,常见水土不服和成长性很差的问题;有些园区在虚张声势背后,或大面积闲置,或逐步人去楼空。那种遮掩不住的生存发展危机不仅在以往的科技、生物园里出现,也存在于新一轮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中。
二是,集群效能需要主打产业的凝聚力和带动力,内部业务要呈现层级结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可以分为科技导向和资源依托两大类型。其中,对现状和前景争议相对最少的集群,都有市场广阔、产业主体以旗舰式企业为核心、相关企业有序分层伴生的特点。以单一企业的成功,获得集群名义的北京欢乐谷生态文化园无需赘言;北京CBD国际传媒产业集聚区因央视、北京卫视、凤凰卫视与国际国内广告业巨擘的落地,吸引了大批影视广告制作企业、服务企业、其他相关企业涌入,2007年总量达4470家,成为包括174家国际媒体机构在内的中国最大的传媒产业带。虽然新国际展览中心2008年3月份才举办首个大型展览,但是其具有会展产业面积超过北京市原有会展面积总和的规模优势、毗邻机场的区位优势、正常运营后预测每年60亿元的效益优势,所发散的吸引力将产生深远的市场动员效果。园区初具规模时已有158家相关企业入驻,周边14家酒店、110万平方米商务办公区工程迅速崛起,为出现德国法兰克福会展中心式的策划设计、制作搭建等庞大综合服务企业群准备条件。
三是,集群生态的整体性和业态流程性关乎集群效益趋向。集群是产业利益共同体的形式之一,有利于结束相关资源碎片状存在的局面,并承担走向共存共荣、“形”“实”统一的产业生态的使命。集群成员因互惠互利价值链关系而生存,在市场低谷时相拥取暖,以团队方式分散个体风险;在市场兴旺时,以团队博弈,通过规模产业的品牌力量获取企业项目,扩大市场份额。
北京大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令人鼓舞的文化产业集群之一。它瞄准服务性核心业务,占据产业流程的要素环节,以拾遗补缺、完善供应链的大局观念,拓展出属于自己的市场。“基地”用20多个大小不等的演播厅、现代化的设施设备、数据中心、新媒体国际传播与版权保护平台等物化条件,以及四星级酒店的大量客房、现代娱乐健身场所、全套为演播人员与观众服务的面积,共同创造出良好的产业生态。同时,大兴境内院校都开办针对新兴产业的学科,每年供应从职高到博士3000多位所需人才。生态环境使集群吸引数十家国内外电视台的有关业务落地,许多电视频道的固定栏目组长期入驻;流程型业务使市场资源互动,引导广告公司、制作公司等关联企业不断涌入;所生成的产学研和产供销一体化效果,让主营业务收入数十亿元,体现出集群优化基础上的正面效应,一定程度避免了某些集群生产与需求、供应与市场脱节的困窘。
旅游性质的资源依托型集群,也可效仿“基地”整体化战略,以最富感召力的项目为“吸引物”进行深度社会动员,以相关产业项目群为“提供物”构成规模文化消费吸纳力,将短期休闲度假游的世界趋势,把多种文化资源的集成效果变为现实,从而既塑造整体品牌形象,又得到游客滞留和消费总额翻番的实惠。
四是,集群效应的综合收益和传统生态集群的就业功能值得重新认识。从直接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北京市有一批集群尚难准确描述。它们以地租、房租、摊位费等形式表现的收入,加上“估算”出来的场内交易额,几乎不能与软件等产业同日而语。然而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层面看,这些集群有为首都塑造文化市场中心、时尚文化之都等形象的综合社会效益;在就业上的吸纳力也发挥重要社会功能。
“宋庄当代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以普通华北农村的身份、几乎没有成功规模产业的历史,吸引容留了约3000位艺术谋生者,带动当地餐饮、服务业的蓬勃兴旺;北京798艺术区虽不能列入高收益之列,但是园区内400余家文化创意机构、万余从业者,吸引艺术谋生者数千之众,同样是可观的社会成就;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也属于经营额为估算的就业密集型、产业拉动型集群,光算集群拉动的就业人群,便联系着许多家庭与村落,产值年均过亿。中国传统与前卫的艺术品市场集群在描绘北京靓丽文化风景时,也成为一些人群的生活和经济来源。
五是,集群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人以及运营管理团队的观念、能力。文化产业的主体是文化企业,文化企业依赖于文化创意产品、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文化创意来自人、为了人、服务人,并取决于个体人脑的杰出贡献。因此,文化产业集群的建设要将尊重人和人的价值放在首位。社会相关方面要在集群评定激励过程中,彻底扭转以往重土地、资金、建设、设施、设备、技术,而淡漠人和从业团队的倾向。集群发展的大生态是决策者的团队行为所体现的国家环境、政府政策、地域禀赋、市场需求,小生态是建设管理团队的观念和行为、建设运作能力。成功的集群,永远是成功者和成功行为的作品,文化产业尤为如此。所以,集群建设管理团队若能创造集群成员生存发展所需的“良田沃土、风调雨顺”等基本条件,提供产业链必备的信息流、资本流、人才流、消费流,营造和谐、友好、共生共赢的合作氛围,满足中小文化企业群对社会化服务的依赖,有效治理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成员们的合法权益,那么,将实现管理者、从业者、消费者三方价值的有机统一,保障集群产品和市场有良好的现状以及值得期待的未来。
(作者: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