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09-04-09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经济“寒流”没能阻挡苏州高新区前进的脚步。3月18日,全球第二大IT培训机构印度NIIT与苏州科技城签署协议,在苏高新软件园建立首家旗舰级软件教育培训中心,为苏州科技城打造华东服务外包中心注入高端国际品牌。3月20日,两大央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五矿集团增资1.2亿元、总投资2.8亿元对旗下企业高新区天隆集团进行整体搬迁,显示了对高新区的投资信心。3月26日,筹办仅半年的苏州医工所举办科技成果展示推介会,6项科技成果填补我国医疗仪器市场的空白,其性能、稳定性达到甚至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展示了高新区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
日前又传来喜讯,苏州高新区被科技部正式批准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成为全国首批、江苏省首家启动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国家级高新区,新一轮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热潮正在高新区大地上迅速掀起。
又是一年春来早
又是一年春来早,高新区处处春意盎然。放眼高新区,无论是青山绿水的湖滨板块,还是浪潮涌动的苏州科技城;无论是产业集聚、生机盎然的浒通片区,还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中央商务区,到处是火热的重点项目建设场景。今年以来,高新区始终抓住重点项目建设不放松,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化“危”为“机”,确保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扎实推进,并已成为推动高新区科学发展的巨大引擎,高新区正奏响一曲大气磅礴的春天序曲!
而这一生动局面的形成,完全得益于高新区领导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领悟和自觉实践。去年下半年以来,当金融危机从美国蔓延全球时,苏州高新区也感受到了寒意。高新区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审时度势,雷厉风行,迅速确定了总投资120亿元的28个重点项目,以此为支点,力挺区域经济提速前行。此后不久,高新区又推出了48个科技创新重点项目。今年3月,高新区继续推出18个总投资达93.83亿元的服务业重点项目,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当前,一批重点项目的强势突破、扎实推进,有力地带动了区域发展,为高新区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促发展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高新区一大批科技创新、生态环境、重大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造福民生的实事工程项目也加快建设,全面推进。
科学发展观给了高新区人独特而敏锐的眼光,在他们看来,挑战中寓契机,危机中有生机。今年以来,由高新区领导带队,先后赴北美、日本招商,还赴京拜访了一批在高新区投资设厂的央企和国有大集团,初步达成了一系列招商成果:汇富投资有限公司等5家美国企业与苏州高新区达成了合同外资近1.3亿美元的投资意向,这是高新区迄今引进的最大的基金项目;日本住友电工株式会社已经决定近期增加1000万美元的注册资金,将日本的3条生产线转移到高新区工厂,并且到2010年将光转换器事业80%的产品放在高新区工厂生产;精工爱普生公司正在对其在中国的生产企业进行整合,总部确定将中国华南地区的液晶工厂资源和生产集中整合到高新区工厂,以求进一步提升竞争优势,并表示要将日本生产的部分新产品转移到高新区工厂生产。一批台资企业也对高新区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世界主机板销量第一的名硕电脑公司今年将增资2亿美元,以进一步扩大产能;以生产液晶平板电视机为主的乐轩科技有限公司今年也将增加注册资金1.1亿美元,其自有品牌VIZNO在北美的市场占有率今年有望增加到30%。
春风化雨润无声
高新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不可能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环境难以改变,但小环境完全可以改造。高新区紧紧围绕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在落实优惠政策、行政审批、进出口通关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区内企业营造了一个“春风化雨润无声”的优良环境,形成了政府与企业和衷共济、共渡难关的良好氛围。
在区招商局采访时,记者了解到,仅针对日资企业,高新区就推出了多项服务举措:建设了“日本工业村”,主要吸引日本中小企业落户,并为这些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还专门针对日本中小企业设置了一个机构“日本中小企业援助中心”,中心24小时开通热线电话,随时为日商提供一切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援助;为解决日商的后顾之忧,高新区还设立了华东地区第二家日本人学校;引导培育了全国最为集中的日本料理一条街,丰富了日商的业余生活。此外,高新区还设有专门为日籍人士提供医疗服务的森茂诊疗以及方便日商交流联谊的日商俱乐部等。难怪日资企业对高新区情有独钟,目前区内日资企业已达380多家,年内有望突破400家,高新区稳居日资企业最为集中的开发区。
今年年初,高新区专题召开全区“优质服务年”活动动员大会。会后,区领导分片包干,深入企业调研,掌握企业运营动态,现场为企业解决问题。全区各部门、各条线也迅速行动,相继出台措施、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区人事部门开辟人才招聘管理绿色通道,取消人事档案保管费,暂免进场招聘单位展位费;并采用多种方式全面服务区内企业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区劳动社保局推出了下调医疗、工伤保险费率,对困难企业实行社会保险费缓缴等13项措施,为企业减负近1.5亿元。区科技局加大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的推进力度,加大对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和服务力度,并针对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加快相关科技政策的落实到位。区安监局走访了一批安全生产重点企业,试行安全生产首检告知制度,督促企业重安全、防事故;推进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跟踪指导企业隐患排查整改。报关报检服务中心在做好监管的同时,自觉延长工作时间,方便企业办理通关业务。各职能部分把帮助企业顺利度过难关,作为保增长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开发区“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和“精简高效”的服务优势,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热情周到、尽责服务”,努力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良好的环境,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明年春色倍还人
经过17年的开发建设,高新区向世人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二次创业”前五年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不仅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超过4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美元,综合经济实力有了大幅度跃升;而且建立了规模初具、集群发展的新兴产业体系,建立了商业繁荣、教育发达的新型城市化格局,建立了区域一体、文明共享的社会管理形态,建立了群众满意、客商公认的居住生活环境。
但是,面对国内外宏观环境急剧而深刻的变化,高新区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又存在着资源约束加剧、环境负荷加重、人口压力加大等瓶颈制约。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正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加快将经济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高新区工委书记王竹鸣对此作了精辟的总结:“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是推动高新区发展转型升级、加快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举措。”
跨入全国首批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行列,高新区站到了新的发展起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高新区人对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高新区的广大干部职工纷纷表示,外部经济环境的压力为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带来了动力和机会,市场需求减弱、优胜劣汰加剧倒逼着我们必须加快自我调整、自主创新。我们要充分利用宏观环境趋紧形成的倒逼机制,以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引领,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型经济,着力推动发展导向、发展路径的战略性、根本性转变,努力把高新区打造成为苏南自主创新高地和苏州城市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到2015年,高新区将全面完成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各项目标任务,一个具有区域创新中枢、规模经济优势、创新竞争强势和高端知识型社区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