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通知 园区新闻
媒体报道

靠什么提升对海外人才的竞争力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3-06-27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我国掀起了一股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的热潮。据教育部统计,2008 年回国的留学人才只有5 万人,受政策影响,2009 年回国海归数量大增,首次突破10 万人,2010 年增至13.48 万多人,2011 年更是达到了18.62 万人。截至2011 年底,回国海外留学人员总数达到81.84 万人。我国已从“人才流失”国逐渐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和“人才环流”的接纳国。

但在2012 年6 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上,不少专家敏锐地指出,归国留学人才在数量上仍不够多,层次上也不够高。据统计,从1978 年到2011 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24.51 万人。截至2011 年底,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有142.67 万人。有相当数量的留学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依然滞留海外。

如何优化环境、畅通渠道,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新创业?这个问题成为出席本届论坛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

引才机遇虽好 还需巧妙把握

近年来,中央实行“拓宽留学渠道,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工作方针,出台了一系列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海外引才工作如火如荼,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

人社部颁布的《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经济社会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大力吸引海外留学人才,留学回国人员新增人数将达50 万人以上,吸引留学人员为国服务30 万人次;新建各级、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50 个,全国总量达到200个。

可以预见,伴随着海外人才看好国内的人才需求和就业前景,将有越来越多留学人才回国创新创业。

“在今天,中国和亚洲的机遇对海外和国际人才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应邀到深圳参加第2 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的戴斯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乔恩﹒本森说。

戴斯国际是世界知名人才资源服务企业。据他们的观察分析,欧美经济不景气,使得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和欧洲人把注意力移向东方而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在西方,中国是工作申请数量增加最多的工作地域。英国金融人才工作申请数量增加最多的地区,首先是中国内地,此外还包括新加坡、香港等。

戴斯国际曾对在英年龄22 至35 岁的中国籍专业人士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0% 专业华人希望在将来5 年之内回国或去亚洲发展。一旦有此意向,他们会提前2 - 3 年做准备。他们非常希望获得有关中国机遇的信息,但目前渠道和信息质量却常常不能让他们满意。

“中国应加大宣传,主动接近在西方的国际人才,除了宣传中国的工作机遇,还要加强对生活环境、家庭氛围等方面的宣传。宣传需要同时采取网络和现场交流的方式,并协调地、战略地、专业地、持续地进行。”乔恩.本森郑重告诫,“全球化使得人才的选择并非单一。中国是在与其他国家、企业及机构进行人才竞争,如果不把握住机遇,也可能丧失这些机遇。

海归创业将呈新趋势

知己知彼,方能引来贤才。了解留学人才的回国动因、回国心态以及趋势特点,对于做好海外引才工作无疑大有帮助。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王辉耀曾对海归回国动因、趋势特点做过专题调研。他介绍说,在海归群体中,以50、60 后和70 后海归为主。70 后海归(30 - 40 岁)占40.1%,50、60 后海归(40 岁以上)占34.1% ,80 后海归(20 - 30 岁) 占25.8%。

从出国时间长短来看,中期出国海归(在海外3-5 年)占45.8% ;长期出国海归(在海外5 年以上)占36.7%,短期出国海归(在海外1-2 年)占17.7%。其中,1980 年代出国的占13.8%,这些人已在国外积累了大量知识和经验;1990 年代出国占 27.5%,他们正值事业成熟期,是海外高层次人才主力军;2001 年后出国的占58.8%,这部分人具有最强烈的创业热情,是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主要组成部分。

不同类型海归的归国动因存在差异。其一,不同时间段出国的人员归国动因不同:20 世纪80、90 年代出国人才主要受国内因素吸引回国,21 世纪出国人才主要因职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制约回国。其二,海外学习工作时间不同归国动因不同:中长期出国海归因国内因素吸引回国,短期海归因关系网络等海外因素制约回国。其三,不同职业发展方向的人员归国动因也不同:创业型海归受到国内市场和政策因素的吸引而回国;就业型海归则相对较多地因为受到海外职业发展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而回国。

王辉耀说,在今后一个时期,海归创业人数将不断增多,并将呈现新的特点

海归创业的地点将逐渐转向内地及中小型城市。中小城市竞争压力相对较小,而政策支持相对较多,如提供免费办公场地,给予启动资金资助等。此外,海归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中小城市,他们为了回报家乡,带动家乡的经济发展,将选择回家乡创业。

海归创业的行业选择日益多样化。中国早期的留学人员中学理工科的占绝大多数,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出国学习会选择实用类的学科,如经济和工商管理等专业几乎占到一半以上,人文社会学科和法律专业也占到了很大比例。专业多元化导致创业行业多元化。在创业海归中,行业的分布不仅仅聚集在IT、电子技术等技术型行业,服务业行业也将增多。

海归创业将进一步催化科技创新。目前大部分海归都在高科技领域以及咨询、教育等知识服务领域创业,只有5%左右是在制造领域,不到1% 的海归创业是在房地产领域;创业成功的70% 都是在高科技企业。海归创业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未来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

选择创业海归呈现年轻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初期出国留学访问学者较多,年龄大的较多。到上世纪90 年代以后,自费留学规模越来越大,从攻读博士逐步发展到硕士,甚至是在海外读本科或中学,留学低龄化趋势明显。年轻留学人员走出校门后大部分选择回国就业、创业,因此海归就业、创业也开始呈现出年轻化态势。由于对国内基本情况尤其是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状况了解得并不透彻和全面,年轻海归创业过程中对专案的规划、判断等方面会遇到很多问题,他们迫切需要加强对国内基本情况尤其是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状况的了解。

女性海归创业现象增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社会角色愈加重要。国外的求学经历让女海归们拥有更宽广的眼界,同时也给了她们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女性工作努力,善于沟通,比男性更有亲和力和包容性,而且能更快适应新环境。这样的素质在未来社会竞争中会更有优势。

海归团队创业渐成趋势。相当一部分海归采用团队创业模式,结伴回国创业。团队创业被许多海归认为是一种优化的选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选择。团队创业使得团队成员之间的能力得到互补,在做决策时眼光更远、起点更高。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也更容易激起创业激情。国际化的视野,默契的团队合作,较高的团队凝聚力,使创业成功几率提高,企业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

提升人才竞争力关键在体制机制改革

尽管国内有着广阔的事业舞台、众多的发展相遇,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却也面临着不少顾虑和障碍。

据有关机构调查,海归回国最主要的障碍有四个方面:社会文化障碍(79.6%)、政策制度障碍(69.6%)、家庭生活障碍(67.2%)、职业发展障碍(67.2%)。

不同类型海归的归国障碍存在差异:

从年龄上看:年轻的海归(80后海归)由于缺乏财富和经验积累,比年长的海归更多地顾虑国内职业发展和生活条件方面的障碍。

从出国时间长短看:短期出国海归所积累的能力和资本尚且不足,而长期出国海归习惯了海外优越的生活条件,二者因难以适应国内的薪酬和生活条件,较为顾虑家庭生活障碍和职业发展障碍。中期出国海归由于既有了足够的积累,又仍保留着回国的适应能力,对家庭生活障碍和职业发展障碍的顾虑相对较少。

从职业发展方向看:就业型海归在社会文化、政策制度、家庭生活和职业发展方面顾虑较多,而创业型海归相对顾虑较少。

对于留学人才归国的障碍,参加第二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的许多专家都把原因归结为“环境”。

“国内主要是体制机制问题,让留学人才感到顾虑。”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及科学学院副院长崔大伟说,目前“千人计划”回来的很大部分是企业家,并且90%是长期回来,10%短期回来。相比之下,大学教授长期回来的少,大部分是短期回来的。这是因为政府给企业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相比之下,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授,所获得的条件就差一些,环境也差一些。而这些教授在国外往往已经有很好的科研生活条件,权衡之下他们不愿意回国。

崔大伟举例说,国内论资排辈严重,人际关系复杂,不仅有洋博士与土博士的矛盾,还有早回来的海归与晚回来的海归之间的矛盾。一些拿到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感到论资排辈难有出头之日,对归国望而却步。

面对留学人才的担心和顾虑,应当从哪里着手,提升人才竞争力

广东省外国专家局副局长钟敏言说,这几年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海归的资助力度。一些地方甚至出现相互攀比的现象,你给80 万,我就给100 万。从积极的角度说,这说明各地人才竞争意识的增强,“但我们不能永远追求资助额度的提高,下一步要突破环境制约,从服务上做文章。”

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李曙光说,困扰海归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户籍和发展空间,二是文化与环境的挑战,三是政经制度环境,包括法律制度。下一步应当着力优化人才环境,环境改善了,就能吸引海归。

“未来30 年人才发展主要靠体制机制改革。” 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着名人才研究专家沈荣华说,我国依然存在着人才危机,人才危机表现是三次人才外流,环境的困扰是人才外流的重要原因。一是法制环境,法制还不健全,很多事情主要靠政策;二是教育环境,中小学应试教育状况没有改变,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严重脱节;三是文化环境,官本位愈演愈烈。

“人才危机的出路在于体制机制改革。”沈荣华认为,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启动“中国人才开发促进法”,不能再摸石头过河。二是改革教育培养制度,强化素质教育,抓好创新教育。三是改革人才评价办法,对人才的评价要转到业绩、能力上。四是改革分配政策,科技人才没有积极性,主要是他们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不高,要通过分配方式改革,充分激发人才的潜能。”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



上一篇:“史上最难就业年”:文化产业能做什么
下一篇:我国商标电子申请范围有望进一步拓宽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32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32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23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23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19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19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16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16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