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09-04-01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千龙网讯 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中关村建立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2009年国务院批复了《关于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若干政策建议的请示》,20年间,中关村从“电子一条街”、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起步,发展成总面积232.52平方公里全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大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迅速成长,重大科技成果大量涌现,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和竞争力,已经成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中关村20年来在各种创新动力的推动下不断前行,才成就了今天的辉煌,而制度的不断创新,正是中关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免除干扰、全速前进的保障。近年来,中关村管委会履行服务智能,通过调研、规划、协调、督办、服务等方式实现对园区的宏观管理,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具自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中坚力量;园区内产业技术联盟、行业协会等新型产业组织纷纷成立,不断塑造和完善既有创新动力又有创新活力的组织形态。各方面的制度创新,共同推进了中关村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百万人才大展拳脚
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全国最大的智力资源密集区,具有高度密集的科教资源、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丰富便捷的信息资源。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50多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200多家,以联想、方正、用友、信威、中星微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2万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就业人才破百万 大专以上一大半
到2008年底,园区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12万人,比上年增加17万人,同比增长18%。其中,博士1.3万人,硕士8.1万人,大学本科37.5万人,大学专科21.7万人。全年园区企业接收应届大专以上毕业生3万人。至此,园区企业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达68.6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1.2%。
目前,园区累计吸引海外留学人员11000多人,创办海归企业4500多家。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孵化器已达27家,总孵化面积60多万平方米,现有在孵企业1600家,累计孵化企业2500多家。园区吸引了一大批国际化留学人才和优秀创业团队,培育了一批高端科技项目和成果。中关村的海外留学人员群体已经成为园区最具自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中坚力量。
六大体系促创业 名牌海归挑大梁
几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在“研发一批世界一流技术,培育一批业界著名企业家,推出一批行业知名品牌,走出一批中关村跨国公司”的留学人员工作四大目标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并提高效率,从海归创业伊始到海归企业发展壮大,从关心留学人员的实际需求到运用政策手段切实解决问题,使留学人员真正感到宾至如归。
根据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海外留学人员创业推出的六大工作体系包括:全方位、多层次工作体系;高效务实创投孵化体系;大学、科学院资源共享体系;项目融资、项目推介体系;留学人才职业发展服务体系;政府资金支持体系。
1999年,中关村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第一家留学人员创业园,通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扩展为27家,留学人员创业服务体系已形成网络,建立了灵活的机制体制和长效的工作机制,搭建了资源共享的平台,整合了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民间等各类优势资源,通过全方位的孵化服务,吸引了以邓中翰、严望佳、李彦宏等为代表的一万多名海归硕士和博士,他们在园区创办了中星微、启明星辰、百度、搜狐、奥瑞金等4500多家高科技企业。中关村科技园区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行业协会成绩显著
20年来,中关村利用丰富的科教资源、宽松的创业环境、齐聚的高素质人才,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在组织制度创新方面,中关村是先行者,它率先建立起支撑自主创新的市场经济的四大制度:投融资制度、产权激励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和信用制度。这四大制度既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支撑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
近年来,中关村继续发挥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先试作用,通过发起设立、运作机制、职能定位和治理结构等多方面的创新,着力发展产学研联合体、产业联盟、技术联盟、行业协会等新型产业组织,不断塑造和完善既有创新动力又有创新活力的组织形态,推进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民协组织“实验室” 三年资助420个项目
北京民协既是中关村风雨二十载制度创新的见证者,也是制度创新的受益者。在20年的探索、发展中,北京民协的历史使命几度变迁,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的“鼓与呼”――呐喊社会各界对民营企业的重视,到今天“做好民营科技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有力帮手,做好政府职能转移和整合社会资源的优质渠道和助手,为创新型国家及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不懈努力。”这既是北京民协积极服务会员企业探索的实践经验,也是中关村管委会组织创新的一个具体体现。
2006年,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与北京市发改委、市科委等部门共同启动了中关村开放试验室,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研究所共建面向市场应用的公共开放实验室,以帮助企业解决研发和技术难题的攻克,并明确委托北京民协组织“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相关工作。截至目前,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已有四批共计59家挂牌实验室,共420个项目通过此专项获得资助,其中检测服务项目360项,研发服务项目46项,重大产业化项目14项,资助资金总额超过2500万。
信用促进会“打通经脉” 4年助企业获88亿贷款
企业信用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本和无形资产,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市场经济的基石。2001年以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快速崛起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信用体系建设所营造的信用环境,得益于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投融资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得益于企业信用价值在融资、市场交易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不断提升和有效利用。
在中关村,园区的企业大部分属于知识型的中小企业,他们本身的固定资产一般相对较少,同时大部分又属于快速成长的企业,对融资有着迫切的需求,在向银行借贷时,既没有足够的资产做抵押,又没有良好的信用记录证明自己的信用状况,因此,信用体系建设对于解决园区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北京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成立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它不但为中小企业建立信用信息采集共享平台,为企业建立信用档案,还推出了“瞪羚计划”企业星级会员评定制度等,用以全面、客观地记录中小企业基本信息和经营、信用活动,为中小企业获取更多资金支持打通了经脉。
北京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秘书长秦恺介绍说,目前信用促进会会员已达到2200家,占园区规模以上(年技工贸总收入1000万元以上)企业总数的60%。2005―2008年,共有930家守信企业通过四条绿色通道获得了累计88亿元的信用担保贷款。平均每家企业获得的信用担保贷款支持达到946万元。
孵育协会会员近百 6000余家企业受益
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际上一般称之为企业孵化器,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孵化器被引入经济领域,指一个集中的空间,能够在企业创办初期举步维艰时,提供资金、管理等多种便利,旨在对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和创业企业进行孵化,以推动合作和交流,使企业“做大”。
从1989年北京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成立至今,孵化期已经由单一政府出资转化到有科研院所、企业民营机构多元化投资,孵化器本身也开始注重专业化与能力提升。北京创业孵育协会成立于2000年,会员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主体,目前全市在协会注册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有80余家,据不完全统计孵化器内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6000余家。孵育协会通过进行全市孵化器投融资能力的全面仔细调研,摸清了全行业的实际状况,确定以孵化器投融资服务联盟方式形成投融资服务集成优势,一方面可以规避单一孵化器运作的弊端,另一方面也利于用整体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适于针对孵化器内初创企业早期投资的专业机构合作。
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各类孵化器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摇篮,园区内拥有中关村国际孵化器、丰台科技创业中心(设有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IBI)、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清华科技园等各类孵化器数十家,在服务企业创新促进企业成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来源: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