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3-06-13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文献编目,是图书馆服务广大读者的首要和关键步骤。图书馆对海量文献进行分类整理,使无序的信息有序化,主要依托的就是文献编目。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成立于1997年10月,隶属国家图书馆,是国内第一家全国性联合编目机构,中心运用现代图书馆的理念和技术手段将各级各类图书馆丰富的书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和管理图书馆联机联合编目工作。
2011年1月1日以来,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积极推动全国书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用户免费开放书目数据服务。广大基层图书馆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免费下载书目数据,再给图书贴上书标、盖上馆藏章就可以直接上架供读者阅览了。这不仅节省了编目成本,避免了重复劳动,也有效缩短了各馆的新书上架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这大大节约了行业经费投入,提升了国家在公共文化事业上的投入产出比。
图书馆学界老前辈施廷镛先生曾说:“书目之于图书,犹利济之舟航也。故欲图书馆克著其效,关于书目之纂辑,不可不求其周备。”对于读者而言,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时,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目标图书?对于图书管理者来说, 如何使无序的信息有序化、相同的信息标准化、有序的信息易用化,主要依托的就是文献编目。编目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对文献信息资源的书名、作者、版本等外部特征和学科领域等内容特征进行分析、选择、描述,并予以记录揭示、组织成为目录。
我国早在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殷商时代就“有册有典”,各朝官府机构或民间文献藏家编撰的书目、艺文志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图书概貌。汉代的《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距今最早具有国家书目性质的文献,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可谓达到了中国古代官修书目的巅峰。近代以后,编目工作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及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更新,联合编目的变革进程已经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特征。
联合编目,让读者有了“千里眼”
“当年我在四川读研究生时,需要查找一本书会先去当地图书馆,如果当地没有,就要到北京来查,可北京是否能查到这本书也不知道,如果没有我还得去上海查,就如同大海捞针。”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告诉记者,以前的学者做研究,要把很多时间花在查找书籍上。现在有了联合编目,这种情况就有了很大的改善。读者再查找书目,可以直接上网搜索,是否有这本书、在哪个图书馆都一目了然,甚至同类别的书籍信息也能一并显示出来。
这无疑是一场图书馆界的革命,通过联合编目,人们的认知范围从某个图书馆的信息延伸到全世界的图书馆信息。这如同给读者装上了一双“千里眼”,在全世界庞大的书籍信息中,可以快速并准确地搜索目标。
如今,仅我国每年的新书出版量就超过了20万种。在这个信息量剧增的时代,选择什么、该如何选择成了人们要面对的问题。“图书联合编目,把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图书馆联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完备的书目信息,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文献信息的共享机制。”陈力表示,读者在获取了图书收藏信息后,可以就近获取图书,如果就近图书馆没有所需图书,还可以通过馆际互借,跨地区借阅图书,这是联合编目的最基础功能。
“通过‘掌上国图’(手机服务),读者也可以查找距离自己最近的图书馆来获取需要的文献,还可以添加评论和标签,给其他读者提供意见参考,出版社编辑也可以通过这些评论了解读者反馈情况寻找出版选题。”国家图书馆中文采编部主任毛雅君说,她用手机给记者演示《中国文明起源》一书的查找,手机上显示,该书在国家图书馆就有收藏,此外,南京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和武汉图书馆也都有收藏。如果选择在国图借阅,则能通过架位导航得知此书的准确位置,屏幕上显示,该书位于国家图书馆北区的书墙的60架的三层,而且还可以通过手机预约借阅。
“接下来我们还想继续引入导航功能,希望能给读者路径指引,让大家很方便地去图书馆借阅。”毛雅君表示,这种功能类似于GPS定位,如果读者到了一个不太熟悉的城市借书,依靠图书地图就能找到图书馆以及书放置的准确位置。
联合编目中心,应时代而生
我国近现代图书馆联合编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已开展为全国图书馆编制、印刷编目卡片的工作,这一时期,反映多个图书馆馆藏的联合目录应运而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我国图书馆联合编目工作发展迅速,硕果累累。1958年在全国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下成立了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联合目录编辑机构。
“传统的目录都是纸质的卡片,我们直接印刷出卡片来,然后向全国各个图书馆发行,算是联合编目的一个雏形。”陈力介绍,1958年开始发行卡片式目录,到了80年代后期,图书馆开始利用计算机来进行编目。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文献编目已经从各馆手工操作、独立建设向着机读化、网络化、标准化、集成化建设的方向发展。文化部承担的第一个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就是于1995年初立项,由文化部、国家图书馆(时称北京图书馆)牵头组织,上海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参加研制的“中国国家书目回溯数据库(1949—1987)”项目。
联编中心是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1996年8月,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在北京召开,我国与会专家纷纷呼吁,尽快建立全国性联合编目中心,实现全国书目控制和书目资源共享。当时我国已经有许多图书馆和文献机构实现了计算机编目,并逐年增加,部分图书馆已与互联网相连,实现了网上书目资源服务。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和网络化的普及使得中国图书馆界联机联合编目成为可能。
1997年10月,国家图书馆成立了“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时称“中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这标志着我国图书馆在联合编目、资源共享的道路上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
“但在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还是停留在只有书目数据这个阶段,到了2005年,就是国图在做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时候,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契机,联合编目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毛雅君表示,通过几年的研发过程,2010年10月,联合编目系统成功上线了,这个系统和之前的在技术上和理念上有较大的飞跃,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书目信息,而是拥有更强大的服务功能,包括实现馆际互借,以及分析馆藏信息,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优化馆藏等等。
成本最小化 社会效益最大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长足发展,成果显著。然而,伴随着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我国的图书馆事业也存在着东西部、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许多基层图书馆,尤其是中西部县级图书馆,由于经费紧张、专业人才匮乏,文献到馆后无法及时进行编目。这成了制约数量众多且离群众最近的公共图书馆为大众提供丰富文献及最新知识文化信息的瓶颈和难题。
为了有效缓解基层图书馆的困境,缩短新书上架时间,提升基层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实现社会成本最小化、社会效益最大化,中心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采用“中心—分中心—成员馆”的组织架构,积极推动全国书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特别是从2011年1月1日起,中心加大公益性服务力度,面向各类非营利性机构免费提供书目数据服务,服务辐射范围不断扩大。截至今年5月,中心的直接服务用户数已达1818家,其中成员馆1336家,分中心25个,通过分中心、书商、出版社用户间接服务的机构超过了1500家,服务覆盖全国,其中黑龙江、辽宁、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陕西、新疆等省区市基本覆盖到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人员只要在互联网上轻点鼠标就可以免费下载书目数据,再给文献贴上书标、盖上馆藏章就可直接为读者提供阅览服务。仅2012年,中心新增数据量达76万条,年数据下载量突破了569万条,真正达到了“一次输入、多次使用;一家编目、大家利用”的效果,多家基层图书馆利用中心免费提供的数据在较短时间内保障了新馆开馆。如按照每条数据各馆单独编目成本10元计算,中心无形中为全行业节约了5690万元的经费投入,大大提高了国家在公共文化事业上的投入产出比。
毛雅君表示,为了竭尽所能帮助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编目工作者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中心不仅通过编制数据规则和规范提供日常指导,还多次开展业务培训,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以期尽早实现更广范围的联合编目、合作共赢。自2000年开展编目培训以来,已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虽然随着图书馆编目外包的兴起,数字资源对传统资源的冲击,很多图书馆的编目业务逐渐萎缩,但中心在引领书目资源共建共享的同时仍致力于为业界打造一支成熟、高效、适应力强的编目人才队伍,发掘编目员在数字时代的价值,使得联合编目事业在数字环境下继续焕发着勃勃生机。
“此外,为了联合业界更好地开展数据质量控制工作,中心2010年开始施行质量监控员制度,通过自荐、考核和集中培训,联合业界资深编目员参与远程审校中心数据库,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毛雅君说,质量监控员及时反馈数据审校中的意见和建议,已成为中心数据库共建共享的中坚力量。这种工作模式既培养了一支编目骨干队伍,也提升了数据库质量,使得中心工作在书目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为人力资源共建共享。
中文文献,世界共享
为了实现中文文献的全球推广和共享,国家图书馆于2008年与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合作会员制组织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正式签署数据合作协议,将近230万条中文书目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并上传至OCLC的WorldCat资源共享网络中,极大地便利了海外用户对中文文献的发现、获取。
“OCLC创立于1967年,现在为全世界112个国家和地区的7万多所各种类型图书馆服务,其定位的使命是通过图书馆间的合作,将人们和知识联系在一起。”毛雅君说,OCLC起初纯粹是联合编目服务,后来以此为基础,发展成一种文献共享方式,这对全世界的图书馆产生了重大影响,将全球图书馆连接在一起,这是一个未来的远景。
从2008年起,国家图书馆开始向OCLC上传馆藏书目信息,2010年国家图书馆加入OCLC资源共享网络。“这首先解决了海外图书馆中文书编目的问题,实际上为全世界的图书馆提供服务了。”毛雅君表示,在开通的第一个24小时内,通过WorldCat资源共享平台向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提交的馆际互借请求就达到11件,主要来自美国部分高校图书馆。2010年全年国际互借借出资料为1932人次,而2009年的这一数字仅为744人次。
“其实,国家图书馆一直在实践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努力全面揭示我国全部出版物的历史与现状,1987年,国家图书馆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正式以‘国家书目’命名的《中国国家书目》(1985),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颇得国际瞩目。” 陈力副馆长如数家珍地说,2012年,国家图书馆借助联合目录平台,进一步深化国家书目的服务职能,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出了立体化展示书目、书影、目次和全文链接等最新出版物信息的中国国家书目门户(2011),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深入揭示多版本、多载体文献、原著译著等文献之间的内在关联,更加贴近读者的检索习惯,便于其对文献的获取,提升其用户体验。
全新技术,打造共享平台
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创新,有效提高公共文化传播能力,国家图书馆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中专设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系统子项目,建设、打造了新一代信息共知共享平台——全国图书馆联合目录,中心的服务对象拓展为图书馆、出版社、书商、政府机构和个性化读者。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通过广泛征集全国骨干成员馆的馆藏信息,中心完成了全国图书馆联合目录的基础构建。截至目前,中外文书目数据总量已达919万余条,其中中文书目数据600万余条,涵盖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音像资料、电子资源、缩微品等多种文献类型、多种载体形式;外文书目数据319万余条,涵盖英文、俄文、日文、德文、法文、韩文、阿拉伯文等80余个语种;联合馆藏总量已达2508万余条,覆盖了60余家图书馆或地区性联合目录(其中副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46家)。
借助此平台,国内外图书馆可统计分析各类文献在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分藏情况与利用情况,以便开展馆藏建设,实现图书馆间的协调采购、合理布局;出版机构可了解掌握出版趋势以及文献受欢迎程度,以便确定出版选题,开展新书推荐;咨询服务机构可分析再现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变化,为政府机构提供重要的信息咨询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联合目录的建设成果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掌上国图、文津搜索和中国国家书目门户等面向全社会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中,全国的读者在任何一个终端通过轻点鼠标或轻触手机,即可查找到所需文献的图书馆收藏情况,并可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图书馆进行到馆阅览或在线浏览,真正实现信息服务的零距离,使大众尽享就近、便捷的文献提供服务。”毛雅君说。
下一步,中心将致力于推动跨行业、跨系统、跨区域的网络合作,促使出版物全产业链(出版社、书商、书店、图书馆)均可获取一致且有效的资源信息,最终实现全社会的信息共享,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是图书馆进入数字时代后涌现出的第一批公益性资源共建共享机构之一,多年来,中心为带动全国图书馆分中心、成员馆编目工作标准化、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提升馆藏揭示效率、加快文献服务进程、避免重复建设、节省社会成本给予了有力支撑,为发挥国家书目中心职能、支持国家重点文化工程、构建区域性乃至国家级文献保障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下一阶段,中心将结合数字图书馆建设不断进行完善提升,以期为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消除信息获取不平等,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
杭州图书馆的高效之路
2003年,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浙江省分中心成立了,通过浙江省分中心,杭州图书馆正式成为联编中心的成员馆。随着联编中心数据更新的加快、数据库数量的增多,杭图的书目数据套录率也不断上升,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有了极大的提升。依托联编中心的数据,几年来,杭州图书馆完成了所有馆藏中文图书、中文期刊、古籍、民国图书的书目数据库建设,视听资料书目数据也日益规范。目前,85%以上新书的书目数据可直接套录,有效地降低了编目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编目工作的标准化,为实现杭州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书目数据保障。由于有了联编中心书目数据的支撑,也极大地促进了杭州市公共图书馆文献采编中心的发展。
杭州市公共图书馆文献采编中心于2004年成立,当时包括了杭州图书馆、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及7个区县馆,除少儿图书馆外,其他成员馆均面临着大量文献的回溯建库问题,同时各馆的采编人员业务素质也良莠不齐。由于联编中心的宗旨是书目数据的共建共享,我们利用浙江图书馆联编中心的Z39.50地址向各成员馆开放了数据下载权限,结合杭州图书馆、杭州少儿图书馆及富阳图书馆原有的书目数据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6个馆的回溯建库,且保证了书目数据质量。目前,各区图书馆不断加入,利用这种模式,通过联编中心下载书目数据的保证,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2011年全国联编中心取消下载数据收费后,杭州图书馆组织杭州地区各公共馆申请加入了全国联编中心,杭州地区各区县馆先后成为联编中心的成员馆,直接从联编中心下载数据,进一步提高了书目数据质量。相信在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的带领下,各成员馆通力合作,一定能实现我国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为用户提供更为完善全面的信息服务。
天津图书馆的分享之路
天津图书馆是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分中心之一,既是联机编目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天津图书馆作为省市级的大型公共图书馆,1993年以前,一直是手工编目,随着计算机编目在我国的广泛应用,1995年开始了机读书目数据库的建设,从此告别了落后的手工编目模式。但当时这种单机编目的形式重复劳动,浪费人力、物力。直到联机合作编目在我国开始实行,编目工作真正实现了质的改变,这种技术以互联网为依托,打破地域和行政机构的限制,实现编目工作标准化、社会化、网络化。自2000年以来,天津图书馆每年都通过网络套录中心的大量书目数据,为地区成员馆提供数据服务。
特别是2011年开始,中心面向分中心和成员馆完全免费开放书目信息资源,进一步降低了成员馆的编目成本,使中心的书目数据得到了更广泛的利用,使我们真正分享到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益处。以近两年天津图书馆的发展为例,2011年天津图书馆海河教育园馆开馆,2012年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投入使用,天津图书馆采编中心开始向3个馆区(复康路馆、海河教育园馆和文化中心馆)同时提供采编加工服务,每年7万种20余万册的文献量,如果没有联合编目的数据共享,是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因为有了中心的数据支持,文献上架时间和服务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图书管理员的专业之路
2013年4月22日至26日,新疆伊犁州新源县图书馆的学员赴北京参加全国联合编目中心上传资格培训。“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的几位老师为我们系统培训了上传流程规范、CNMARC基本知识、数据字段详细说明及示例、联编系统客户端基本操作及音像电子资源编目方面的内容。”其中一名馆员告诉记者。
为期5天的培训紧张而又充实,培训过程中,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的工作人员给学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大多都是来自基层图书馆的学员,编目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经常会反复问一些比较基础的问题,但不管问题多繁琐,他们都会给予耐心的解答,令我们感动不已。”一位学员说,精心编制的辅导教材和培训讲义为回馆后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提供了范本。“对国图的这种诲人不倦和授人以渔的精神,我非常感激。在平常工作中,中心为方便各图书馆人员的交流和答疑,特地开设了QQ群,方便我们及时询问。当我知道中心所在科组只有不到10名工作人员后,我对他们真是太敬佩了。”她表示。
本次培训使我们的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知识视野更为开阔,原来陌生的机读目录也变得熟悉起来,这为做好采编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