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通知 园区新闻
媒体报道

海淀区:着力打造文化和科技融合基地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3-05-16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以及道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联合编撰的《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将于5月17日在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正式发布。 报告显示,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多项指标占北京市比重超过四成。2012 年1月至11 月,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合计3198亿元,占北京市收入总量的43.1%;全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2731家,占全市总量的1/3;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46.8万人,占全市从业人数的46.9%。网络传媒、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数字影视、创意设计和文化装备6类业态处于全国最前列。

2012年5月18日,以海淀园为核心的北京中关村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此为契机,海淀区委、区政府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编撰了《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该书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是我国第一本专门研究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蓝皮书专著。

蓝皮书分为总报告、实践篇、理论篇、案例篇和附件5个部分。其中,“总报告”围绕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对区内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总体情况,以及进一步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关举措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实践篇”对海淀区重点10个文化创意产业和事业领域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情况分别做了具体、细致的分析和总结;“理论篇”收录了闫贤良、刘戈三等7位专家撰写的专题文章,深入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发展规律与趋势;“案例篇”对海淀区14家优秀文化科技企业和8家典型文化科技园区进行了分析研究;“附件”包括国家、北京市及海淀区2012年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大事记及有关政策。

《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立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围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素,对海淀区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对海淀区一批在文化和科技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园区进行了实证研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提出了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发展方向,就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示范作用做了探索和尝试,对全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总体形势:报告认为,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具有三大得天独厚的优势。

优势一:丰富的文化、科技和人才资源奠定基础 海淀区有“三山五园”(“三山”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五园”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为代表的丰富文化遗产,文化资源高度密集,文化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使海淀区在首都文化格局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作为我国科教资源最密集的区域,海淀区集聚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80多所高等院校。区内国有科研院所144家,其中中科院院所26所,占北京地区中科院所数的60%。

海淀区还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2011年,海淀区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967.7亿元,发明专利授权量9048件,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额位居全市第一。2012年,海淀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334.4亿元,占全国的近1/5。海淀区在计算机、互联网等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海淀区实施了中关村人才特区计划,已经成为高端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海淀区有超过50万在校大学生,科研技术人员37.5万人,院士500多位(占全国总院士的1/3)。截至2012年底,海淀区共有37人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0余人入选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69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157人入选北京“海聚工程”,114人入选中关村“高聚工程”。

丰富的文化、科技和人才资源为促进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优势二:众多产业集聚区给予支持 海淀区一些企业凭借丰富的人才、科技和文化资源,主动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形成了较强的竞争能力。在数字出版领域,形成了以同方知网等为代表的核心骨干企业;在数字影视领域,形成了以中影股份、水晶石等为代表的电影后期制作领先企业等。

这些将现代技术融合于文化发展的企业得益于海淀区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孵化和支持,茁壮成长并形成产业凝聚。海淀区有走在全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前列的中关村软件园、清华科技园、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等一批产业集聚区。其中,中关村软件园是“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已集聚联想总部、百度等281家企业。清华科技园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大学科技园之一,是科技部、教育部评定的A类大学科技园、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550家左右,销售收入超400亿元,年知识产权申请量超过2000项。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是全国第一家文化创意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集聚各类企业130多家,其中文化创意企业占85%以上,2011年产值超过180亿元。

优势三:系列产业政策提供保障 2012年,海淀区先后出台了《关于率先形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格局的实施意见》与《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3—2015年)》,主要在文化技术、文化科技产业、文化事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作出具体的政策指引。为更好地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成立了海淀区文化发展领导小组,实施对海淀区文化发展的统筹指导;设立了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并引导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及其他细分行业协会,积极做好文化企业、文化项目、产业资本间的对接与服务。

现状分析:报告对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通过多年的发展,海淀区依托其强大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在发挥科技作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事业进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北京乃至全国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网络媒体产业龙头聚集 海淀区有百度、搜狗等知名搜索引擎企业,市场份额超过80%,聚集了优酷网、乐视网、爱奇艺、搜狐视频等网络媒体,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成长起搜狐、新浪等国内门户网站龙头企业。

海淀区积极推进新兴媒体领域的示范项目,已建成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和清华科技园等产业园区,建设了“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中关村北斗与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等产业基地,并大力推进中关村移动互联网集群项目。

为促进产业集约发展,海淀区成立了互动媒体产业联盟、中关村数字视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等产业联盟。充分发挥产业联盟作用,进一步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实现技术和产品集成创新。

网络游戏产业全国领先 海淀区不仅集聚了完美世界、金山软件、联众公司等大型网络游戏企业,同时培育出一批新兴的手机游戏企业。在2011年全国第七届优秀手机游戏企业前十强中,有6家企业分布在海淀区。

海淀区游戏研发实力在北京乃至全国非常突出。区内网络游戏研发企业数量占北京市游戏研发企业总数的40%,游戏企业自主研发出口的网络游戏款数占北京市总数的58%。

“中关村动漫游戏孵化器(中海动漫游戏孵化基地)”是全国领先的动漫游戏培育基地,在培育中小型动漫游戏企业方面贡献突出,先后获得了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北京)发展基地、新型游戏动漫国防教育基地等多项荣誉。

数字出版产业集聚明显 海淀区在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出版内容、数字出版客户端、手机阅读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领先的企业。其中方正阿帕比、书生、汉王、同方知网等企业既掌握国内数字出版核心技术,又是国内领先的数字出版平台供应商;维旺明是国内较具影响力的移动手机阅读客户端企业;汉王、纽曼、方正、爱国者是国内电子阅读器主要提供商。

此外,多个国家级数字出版项目纷纷落户海淀区。例如“国家版权贸易基地”落地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区,北京大学也建立了“国家数字版权研究基地”。

数字影视产业技术基础雄厚 海淀区在发展数字影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内容提供、网络设备生产、运营及终端设备生产等数字影视产业链各环节的领军企业,如歌华有线、中数传媒、京视传媒、永新视博、数码视讯等。

中关村数字电视(牡丹)产业园作为北京市最专业的数字电视产业园区,着力搭建“信源·信道·信宿”的全产业链基础构架,已经引进从事标准研发、内容制作、频道运营、信号传输业务的企业近百家,探索出一条推动数字电视研发及产业化的创新发展之路。

北京太平庄地区目前已经集聚了北京电影学院、CCTV-6及中影集团、华夏电影等进口片发行机构,集结一批包括时代今典、视点特艺、每日视界等在内的、全国领先的从事数字母版制作、视觉特效、三维动画、数字中间片制作等工作的专业数字影视制作企业。

文化装备产业技术优势突出 海淀区数字视听设备与数字广电设备市场份额突出。紫光数码、爱国者数码、纽曼数码等龙头企业开发的多种数字视听设备,占据了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北京中科大洋有限公司、北京捷成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新奥特集团有限公司则已成为了国内广电设备行业前三强。海淀区已经成为数字视听设备、数字广电设备的供应中心。

同时,海淀区占据了智能终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不仅集聚了智能终端的生产企业,如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还集聚了一系列的智能终端的芯片提供商,如全球第二大计算机芯片服务商AMD,另外在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还有世界顶尖的IC专业设计公司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创意设计产业特色鲜明 在数字设计、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等领域,海淀区有众多国家级设计机构及依托高校成立的创意设计单位,包括亚洲规模最大的数字视觉技术与服务供应商水晶石数字科技公司等。甘家口地区工业与城市设计产业带集中了工民建设计单位百余家,日渐形成较为完整的设计产业链,品牌优势初步显现。中关村数字设计中心以数字设计为技术载体,形成由需求、设计、创新产品3个维度构成的三维矩阵式产业设计创新平台。

数字音乐产业品牌云集 海淀区聚集了大型品牌数字音乐企业,主导全国市场。集聚了国内首创的个性化音乐服务平台——酷我音乐盒,全国最早的专业音乐网站——听音乐网等。同时,海淀区百度、新浪、搜狐等大型互联网企业纷纷依托其资源开拓数字音乐市场。

智慧旅游产业具区域特色 数字圆明园、科教旅游节等重点项目和活动取得了广泛影响力。2012年10月,海淀区“数字圆明园”项目32个景区完成数字复原,并发布了九州清晏、含经堂等10个最具代表性的数字圆明园产品。海淀区旅游局举办的每年一届的中关村科教旅游节活动,带动景区产值1.92亿元。

去哪儿网和酷讯旅游网两家旅游网站在2012年综合旅游网站排名中分列第二、三位,占据全国旅游网50%以上的用户数量。另外,全区还有50余家中小旅游网站,其中住哪网和途客圈已形成一定的特色。

艺术品交易产业优势初显 专门从事艺术品在线交易的博宝网,在2012年Alexa艺术品交易网站排名中列第二位,日均访问量超过800万次,居全国第一,注册会员100多万。海淀区正积极推动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项目,计划将其打造成为中国艺术品领域领先的交流平台,推动艺术与科技的交融创新。

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不断推进 国家图书馆率先启动了我国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建设了我国第一座数字图书馆,开启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进程。海淀图书馆利用数字技术建立了以西山文化为主题的地方文献数据库、以大慧寺为专题的北京记忆数据库;对馆藏地方文献进行数据加工、制作、整理,建立了联合书目数据库和地方文献网页;整合利用同方知网、方正阿帕等资源,打造完善了海淀区图书馆数字平台。

全面启动了数字文化社区建设工程,在百余个街道社区文化站接入有线电视线路,安装建设集艺术欣赏、文化传播、交流互动、信息查询于一体的社区公共文化数字新平台。同时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利用农村有线电视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数字电影网、远程教育网平台,在23个农村文化室建设中推动“四网合一”工作,提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

积极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推动圆明园管理处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共同成立了“圆明园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启动了“数字圆明园”项目;主办了“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论坛从“数字遗产、分享遗产”出发,研究如何通过数字手段更好的保护、展示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

发展瓶颈:报告指出,海淀区在具备实现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产业规模化发展受到空间限制 海淀区作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最大的区县,产业发展空间滞后于企业发展速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一些优秀文化科技企业逐渐在周边区县和其他省市设立分公司。例如,动漫网游龙头企业完美世界和广电设备龙头企业捷成世纪,均因办公空间不足在其他区县建立分公司。

创新优势有待进一步凸显 海淀区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所在地,是充满活力的创新中心,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文化科技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有待增强,文化事业发展中新技术集成应用较少,文化产业技术研发与创新水平偏低,企业文化科技创新活力和动力不足等。

产业集约化发展有待提升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约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和空间保障,但是在以中关村软件园、清华科技园为代表的综合性产业集聚区中,文化创意企业迫于房租带来较大运营压力迁出集聚区。加之新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迫于自身的经营压力,引入大量非文化创意类企业入驻集聚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创意企业的集约化发展。

文化科技专业化建设有待加强 海淀区已经形成了一批全国领先的专业文化科技企业和园区,但部分专业园区并不以某一细分领域的文化科技产业为主,其他产业门类的企业纷纷入驻;另外一些文化科技企业也存在缺乏特色,产品、项目雷同的问题。文化科技园区及企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已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尚未形成产业特色和集聚区的核心竞争力。

应对措施:针对上述机遇和挑战,海淀区提出了“协同创新、重点突破、应用导向、国际一流”原则,充分发挥区内文化和科技资源优势,按照“一个目标、三个阶段、四项保障、七个工程”的建设规划,全面推进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建设工作。

明确一个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形成10项以上具有较大市场规模和较强产业影响力的文化科技自主创新成果,建成4家至5家细分行业专业园区,成长起10家大型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园区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基本建成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最终将海淀区建设成为同步全球、引航全国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制定三个实施阶段 依据海淀区的现状和基础,将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分为动员启动、布局建设和全面推广三个阶段 。

实施四项保障措施

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成立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专项工作组,决策部署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改革创新区内联席会制度和市区两级联动的机制。

完善扶持发展措施。制定文化科技园区与企业的认定标准,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政策,加快海淀区在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的核心区自主创新产业发展系列的政策实施,补充和细化扶持措施。

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加大海淀区专项资金对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的投入力度, 对于市、区共建的重大文化科技融合项目,区财政以适当投入额度给予配套支持。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撬动和引导社会资源参与文化和科技融合建设。

优化服务支撑环境。组织举办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成果博览会、论坛、沙龙等展示交流活动,搭建文化和科技信息共享和交流合作平台。完善文化科技创新工作的动态监测、绩效评价与定期统计制度,构建客观体现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状态的统计体系。

落地七个重点工程

文化科技产业引领工程。依托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等领域的技术优势,重点发展网络文化、数字出版、数字影视、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和文化装备等具有全国领先优势的数字内容产业,建设“中国数字内容第一区”。

文化事业提升工程。着力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资源传承和保护及文化市场管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数字化建设,提高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和文化市场管理的科技水平,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文化技术攻关工程。支持文化技术研发新载体建设,加强重点技术攻关,完善文化技术研发载体建设和推动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构建文化科技创新策源区。

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制定文化科技融合园区及孵化器认定扶持办法,系统提升中关村软件园、清华科技园和人大文化科技园等综合园区的文化科技机构服务功能。重点培植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中央新影纪录影视产业园、 768文化创意园、中关村国际数字设计中心、益园文化创意园,规划新建文化装备产业园等文化科技专业园区。

企业集群培育工程。加强对领军企业的项目资金支持、产品出口、专人定向服务,培育文化科技细分行业领军企业。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研发支持、培训辅导等扶持形式,培育“专精特新”的创新创业中小企业集群。

跨界英才集聚工程。实施“跨界领军人才计划”和“跨界青年英才计划”,制定人才评定标准,集聚文化科技领军人才,建立人才链。

文化金融创新工程。推动文化科技产业与金融业的融合对接,形成综合运用银行信贷、信托担保、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融资渠道和工具的文化金融创新服务体系。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上一篇:大数据挖掘、语义分析打破微博发展瓶颈
下一篇:蔡武:搭建海内外文化产业合作交流平台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32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32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23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23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19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19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16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16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