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3-03-12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30年的科技体制改革,面对的一些基本问题没有改变,但问题的内涵已经发生变化。当时的任务主要是‘破’,而现在主要是‘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在谈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时向记者表示,30年来,改革针对的基本问题没有改变,加强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始终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方新在谈到“不变”的同时,强调改革又确实是在不断地深化。从主要任务来看,以往的改革,特别是1985年开始的改革,它的主要任务是突破旧的体制,是力求对在长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科技体制有所突破。而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创造符合当前发展的制度环境,更关注的是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全面配套。
三大难题待解决
“科技体制改革改了30年,核心问题还是如何解决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问题。”方新说,30年前是以科研院所为重点,在科研院所推行面向市场的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后的今天,改革的重点是要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如何对企业深化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依然是难点。
企业是价值创造的主体,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终载体。在市场竞争压力下,如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如何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如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国家鼓励创新的政策多是在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下一步,在继续实施“供给”方面政策的同时,应该更注意对“需求”方面的支持政策。
对于科研机构来说,应该提倡在课题立项时就要注意努力在世界科技前沿与国家或地方重大需求的结合点上下功夫,认真考虑科研项目是否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支撑,能对科学的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方新指出,科技体制改革的第二个难点是解决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30年前科技资源短缺,处于 “没钱”的状态,现在这一问题已大为改观,当前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用好钱,克服科技资源配置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的问题,真正做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纳税人的科技成果。
第三个难点是人才队伍的建设问题。科技进步的关键是人才,而目前,国内的科技领军型人才和专家型人才等 “拔尖”人才严重不足。
方新指出,专家型人才还可以靠引进,但领军型人才引不进来,只有在科研实践中、在和团队的合作中才能真正成长起来。要关注拔尖人才,更要关注人才队伍建设,关注队伍的结构问题,关注如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使人尽其才,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新主体要明确自身定位
科技体制改革如何起步,如何深化?国家创新体系如何建立?很重要的一点是“官、产、学、研、用,每个主体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方新表示,在政府层面,最重要的作用是进行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各改革创新主体发挥自身作用,协同创新。
对于产学研来说,企业是创新投入和收益的主体,组合生产要素去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开辟新市场,都需要企业充分发挥作用。研究机构要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发明、技术成果,提供有效的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在高层学校方面,固然也要提供技术发明与成果,但更重要的是培育和提供人才。在用户层面,用户也是创新者,是最直接感知到需求的人群。用户推动创新的力量不容忽视。
中科院将继续深化改革
据方新介绍,自去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来,科技部牵头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这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更多的是研究问题、制定方案、颁布一些比较成熟的政策。
在分解并落实到各个部门的60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中,中国科学院牵头的有2项任务,参与了28项任务。
牵头的两项任务,一是探索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包括明确国立科研机构的定位及相应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二是与中国工程院、科技部、教育部等共同牵头改革和完善院士制度。中国科学院将深入研究,深化改革,努力为科学的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