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3-03-11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学者出身的科技部部长万钢斯文儒雅,亲切风趣。3月7日下午,在梅地亚中心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万钢面带微笑,不时穿插亲身经历的小故事,向记者娓娓到来,让人如沐春风。
“我是坐新能源汽车来的”
3月7日上午,万钢在北京会议中心参加全国“两会”小组会时,其座驾首次进入媒体镜头。正如他一贯倡导的那样,他选择了一辆自主品牌纯电动汽车——比亚迪e6。在车前,看到媒体记者围上来,万钢还主动当上了电动汽车“宣传员”。
为推广新能源技术,倡导节能减排,当天下午,万钢还也特地乘坐电动汽车前往梅地亚中心参加记者会。在媒体提及此事时,万钢高兴地表示,“今天,我是坐这个汽车来的。”
随即,万钢饶有兴趣地说起了自己的感慨。科技部有两辆国家支持的电动汽车,一辆是比亚迪的,一辆是首汽的。“这两辆车在部里特别受欢迎,半个月以前我就预订,这个车才订上。”万钢说,他对新能源汽车的开发过程非常熟悉,之前曾试开过多次,但这次是首次作为用户使用,感觉非常满意。
万钢表示,我国公交电动车的产业竞争力和运行模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我国主要从公共交通领域拉动电动汽车的发展。我国从2009年开始,首先在公共交通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截至2012年,我国25个城市有2.78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80%是公交车,预计到今年3月底新能源汽车将增加到3.98万辆。
“现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最大的难题是协同发展的问题。新能源汽车的长远发展需要充电设施、顾客使用环境、环保措施、产业发展政策的协同推进。”万钢说。
“每一个人,从自己做起”
在回答日本记者关于空气污染治理的提问时,万钢先讲了一个小故事。
1985年,万钢刚到德国,老师安排他到鲁尔区的一个钢厂实习。有一天,他的同学说,明天有空气污染,不能开车上班,要坐公交车出行。当时他还不清楚那时的天气情况就是现在所说的雾霾。20多年后,万钢又有机会来到这个钢厂,向已是钢厂总裁的校友仔细了解当年雾霾的来源和影响情况。校友说,1985年以后,德国对雾霾的检测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解决燃煤烟囱、汽车排放和餐厨排放等大气污染问题,大概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才有所突破。上世纪90年代后就基本上没有再发生过这种情况。
由此,万钢感慨道,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治理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就包括汽车技术的发展,推广电动汽车应用等。“治理空气污染,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做起。我最有情结的是推广电动汽车。”万钢同时表示,在“十二五”第一年,科技部就启动了一项“蓝天”工程,用来解决火电厂、锅炉的污染以及减少汽车和餐厨排放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也很重视国际科技合作,希望来自各国的新技术能够应用到我们应对空气污染的工作当中。” 万钢说。
“这是我的智能手机”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问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关键问题时,万钢举起了自己的国产手机,作为一个生动的案例。
“这是我的智能手机,中兴手机。”万钢深入浅出地回答道,“科技革命引发产业变革,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善人们的生活。我记得在2008年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要求科技界高度重视。回想3年以前,我们使用的手机大多数还是功能型手机, 3年以后我们使用的手机已经可以上网、看电视、采购了。”
万钢说,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务院确定了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其中,“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家还没碰到的问题,创造的产品是过去还没有的产品,这就需要我们大幅度提高我们的原始创新能力。”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