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2-11-28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万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承担引领发展责任(讲话摘要)
十八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凸显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界对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充满了信心。同时,科技界也要在当前科技创新密集,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形势下,勇于承担起引领发展的责任。为此,我谈三点体会。
第一,十八大为中国科技的改革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条件,也寄予科技界前所未有的厚望和重任。
十八大报告只有一处提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就是科技创新,并把它放在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中。“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这个表述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最”(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脉相承,也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的“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一以贯之、长期坚持”的要求一脉相承,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的一贯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寄予厚望。
第二,大会报告指明了新时期科技工作的努力方向,并作出了全面部署。
大会报告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段文字,虽然只有348个字,却写得非常精彩。从战略定位到努力方向,再到具体举措,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为什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该怎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点工作三部分内容。报告指出,“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我体会,这里面包含了3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全球视野”,强调了当今世界的创新格局下国际科技合作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近年来,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成效显著,快速提升了我国科技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有力推动了中国的创新活动融入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的进程。最近几年,中国积极开展创新对话,从中美创新对话,拓展到中欧创新对话,取得良好成效。这种新视野、新思维,使得对话从单纯的服务科技合作,逐步拓展到促进人文交流,服务整个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个关键词是“创新能力”,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这次再次强调这三个能力,体现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对《科技规划纲要》的继承和推进,不是另起炉灶。
第三个关键词是“协同创新”。这也是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中央6号文件提出的重要理念。协同有多个层面,在宏观层面,强调国家决策层面的统筹协调,完善科技宏观决策体系,完善中央与地方、科技相关部门之间、科技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避免创新资源的重复浪费和低效。在中观层面,强调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强调产学研合作。要提高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5个体系的有效互动,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在微观层面,强调企业内部、院所内部的协同,强调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协同,强调项目组、学科组之间的协同,强调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
报告还明确部署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5个方面的重要任务。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强调科技与经济结合这个主题。二是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这是强调科技的源头创新能力。三是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这是强调科技工作要有重大抓手。四是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这是对科技管理工作的最新要求和部署。五是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这是对完善科技政策体系的明确指向。
第三,科技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肩负新的历史使命,不辜负党和国家给我们的重托。
一是要尽快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作理念。科技系统及广大科技管理工作者要深入领会中央出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历史背景,明确这项战略的重大意义,明确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和严峻挑战,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中来。
二是要尽快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工作机制。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就在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相应的科技管理工作机制。要加快从科研管理向创新管理的转变,不断完善支撑和服务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职能与机制。
三是要尽快落实十八大报告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各项任务部署。一方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调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研成果尽快转化落地,形成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要强调科技发展的长远价值和社会价值。要加大对原始创新的超前部署和持续关注,要深化科研评价的分类改革,改变论文、经费、奖励过度挂钩的现象,为科研人员创造能够潜心研究的环境。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