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2-09-17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9月13日,作为2012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头戏”的“中关村指数2012”首次正式发布。“中关村指数”主要是通过数据,真实、客观反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创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特点、趋势,展示中关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和亮点,为社会全面、系统、深入了解中关村提供了一扇窗口,增进全社会对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国家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认识,从而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风向标”。
中国版“硅谷指数”
据介绍,“中关村指数”编制工作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共同完成。“中关村指数”借鉴“硅谷指数”,结合中关村实际,设计了一套全面反映中关村创新发展情况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创新创业企业、产业发展、创新能力、创新创业环境、国际化、中关村300强和上市公司100强等6个一级指标,涵盖20个二级指标以及122个三级指标。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为“中关村指数”首次发布发来贺信。贺信说,“中关村指数”的研究、编制和发布,是中关村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事。“中关村指数”为政府部门实时监测示范区发展动态、把握示范区发展趋势、引导示范区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为社会各界全面了解中关村发展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科技部火炬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志宏在出席发布会时指出,“中关村指数”将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创业企业等放在突出位置,指标选取符合中关村特色,凸显了高新区与其他类型开发区的不同点,对全国其他高新区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中关村指数”由独立的第三方智库机构设计、研究和发布,更具客观性、公正性,这在国内也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华表示,“中关村指数”采用开放式指标体系,为管理部门全面审视中关村示范区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野,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关村在先行先试探索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特点,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找准差距、把握趋势,推动中关村示范区的长足发展。今后每年都将向全球发布“中关村指数”。
六大方面刻画中关村
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关村指数”项目组组长赵弘介绍,“中关村指数2012”主要从六个方面刻画中关村创新发展情况:
一是创新创业企业高度集聚,中关村持续快速发展的活力强劲。中关村创新创业活跃,2011年中关村新创办企业4243家。企业快速成长,涌现出453家收入增幅超过100%的“倍增企业”,有3000多家企业收入增长超过20%,达到“瞪羚企业”所要求的增速。每年有100多家企业进入“亿元俱乐部”。截至2011年,中关村收入规模亿元以上企业达1648家。截至2012年8月底,中关村共有223家上市企业,其中境内144家、境外79家,在国内创业板市场形成 “中关村板块”。
二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辐射带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中关村总收入连续3年保持20%以上增长,2011年达到1.96万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收入突破1.2万亿元,占比首次超过六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4个领域收入规模超过2000亿元。中关村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11年中关村人均实现增加值22.1万元,是北京市人均水平的1.5倍;人均创造净利润9.4万元,是国家高新区人均利润水平的1.2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GDP)能耗约为0.085吨标准煤,是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的1/6。中关村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一批高技术企业立足首都,以“总部经济”模式在全国布局,2011年中关村企业在京外设立各类分支机构5653家。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对首都和全国创新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2011年中关村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35.9万人,规模创历史新高;中关村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17.4亿元,相当于示范区增加值的10.4%,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总额超过780亿元。创新效率不断提高,2011年中关村企业每百亿元增加值对应的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18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标准战略”进入产业竞争的高端领域,截至2011年底,中关村企业主导创制国家标准2457项、国际标准90项。中关村对全国的技术源头作用进一步凸显,2011年中关村共输出技术合同近3万项,交易金额达1320.6亿元,占全国的1/4以上,近80%的技术交易额流向京外及境外。
四是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1+6”先行先试政策效应初步显现。创新创业人才加速向中关村“人才特区”集聚,2011年中关村从业人员达到138.5万人,其中一半左右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各类高层次领军人才不断增多,截至2012年5月,中关村累计490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约占全国入选人数的21.7%,累计228人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占全部入选人数的79.1%。中关村创新创业专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试点不断深化,2011年聚集了活跃的创投机构100余家,吸引全国近四成的创业投资额;股权激励改革进一步推进,2011年有481家单位实施了股权和分红激励,激发了人才、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源头的积极性。中关村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资源的同时,积极引入更多城市发展的要素资源,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优质教育、医疗、文化、健康等全方位服务。
五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走出去”步伐,海外投资和并购逆势而上。中关村企业“走出去”逐步由产品出口向技术输出、服务输出、品牌输出转变,2011年中关村企业实现出口237亿美元,其中技术或服务出口达到27.1亿美元,同比增长43.8%。境外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2011年有188家企业开展境外直接投资,较2010年增加158家,境外投资额达到161.6亿元,较上年增长2.8倍。海外并购市场格局出现新变化,并购战略重心向欧美等发达国家转移。2011年中关村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连续两年保持40%以上的快速增长。
六是“TOP300”、“ZGC100”领跑园区,成为支撑中关村发展的中流砥柱。2011年,中关村300强企业(TOP300)的总收入、利润、税费等都占中关村的60%以上,出口占比更高达80%。中关村上市企业营收百强(ZGC100)营业收入首次超过万亿元达1.05万亿元,占中关村上市公司总体的95%。
中国科技创新“风向标”
据了解,从国内外创新密集区域的发展经验来看,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及时监测区域创新发展动态、客观评价区域创新水平、深入研究区域创新规律非常必要。以美国硅谷为例,“硅谷指数”自1998年以来连续发布了十余年,紧密追踪硅谷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历程,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形成了很强的影响力,不仅成为反映硅谷发展状况的“晴雨表”,也成为全美乃至全球科技发展的“风向标”。在我国,科技部1993年制定并历经多次调整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时期高新区的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赵弘认为,科学编制和发布“中关村指数”,就是要通过一套相对全面的指标体系来刻画中关村的发展状况,监测中关村的最新运行情况,把握中关村的发展趋势,及时向全国科技园区展示中关村创新发展中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也有助于其他园区学习借鉴。通过编制和发布“中关村指数”,可以提升全社会对中关村的认识、增进全社会对以中关村为代表的我国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了解,也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关村强劲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提高中关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唱响“中关村”品牌,增强中关村对国际高端要素资源的吸引力,促进国际高端要素向中关村集聚。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