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2-09-15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目前,我国科技企业孵化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已步入新的里程。“但是从我国企业孵化器不断发展的实践来看,我国科技企业孵化体系的建设还存在赢利模式单一、增值服务缺乏、体制机制束缚等问题。”近日,在河北省石家庄举办的第14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型中小(微小)企业发展论坛”上,河北涿鹿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司总经理朱伟表示,应大力加强孵化器的体系、环境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加强孵化体系建设
孵化器体系建设的目标是促进广大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培养高水平、高素质、高层次的创业团队,营造科技创新创业良好环境,为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朱伟说,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平台,加强科技企业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是促进广大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科技企业孵化体系的建设中,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居于核心地位。
朱伟介绍,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起源于1987年,联合国专家建议中国建立自己的孵化器,同年6月中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服务中心成立。在25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国孵化器数量逐年增长,发展迅猛。
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进入我国企业孵化器发展最快的时期。从2000~2010 年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与发展,已逐步从科技领域延伸到其他领域,受到国家与地方的高度重视,在国民经济中开始占据重要地位。
涿鹿孵化器自2006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创新孵化体系建设,搭建科技创业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2009年被评为省级孵化器,2010年成为国家级孵化器,涿鹿孵化器先后培育了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涿鹿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朱伟介绍,目前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成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源头、造就高层次创业人才的成长摇篮、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地、区域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
发展步入新时期
据了解,目前我国国家级孵化器里的企业,三年存活率超过80%,高于孵化器外10倍以上。累计毕业企业3.9万家,上市超过164家。
截至2011年,全国各类孵化器共吸引、培育创业团队超过123万人。其中还带动了数万名大学生创业,创造了近8万个社会就业岗位。此外,2011年我国在孵企业总收入达3750亿元,获得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资助2297项、207亿元,在孵企业获专利批准36843项,其中发明专利27741项。
“目前,我国科技企业孵化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已步入新的里程,正迈入世界大国、强国之列。”朱伟说,“十一五”末,科技企业孵化工作在载体和孵化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亚太地区领先,初步完成全国地域战略布局,形成国家、地方与行业协会完整的业态体系。
不过,“从我国企业孵化器不断发展的实践来看,我国科技企业孵化体系的建设还存在赢利模式单一、增值服务缺乏、体制机制束缚等问题,不利于孵化器内广大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朱伟说。
朱伟认为,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着管理落后、技术单一、融资困难、生产成本上升、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高科技产业是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他们生存的压力更大,所以,营造一个宽松的创业创新环境和健全配套的社会服务环境,是其成长的关键。
完善孵化链条
“创新运营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谈到如何加强孵化体系建设时,朱伟认为,可以引入“民办官助”机制,即由政府以政策、项目和少量资金进行引导,吸引、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进入企业孵化器建设市场,并引导全社会的民间资本跟进。
政府对跟进的民间资本在项目立项、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减免、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全程配套支持,以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对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建设。
对于国有孵化器,应加强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采用市场机制运营,也就是“政府主导、专家参与、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模式。同时,在内部采用持股孵化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朱伟说,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科技企业的需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类型科技创新创业孵化载体,从创业苗圃(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到孵化器、加速器,再到产业园等,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链条。
“要聚集创新创业要素,健全金融投资功能。”朱伟指出,拓宽孵化器服务内容,进一步聚集政、产、学、研、金、介、贸等优势资源,实现技术转移、成果推广、国际合作、人才引进和融资服务等各种创新要素集聚,为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和多元化的一站式服务。
此外,企业孵化器要针对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重点解决市场化融资中的瓶颈。企业孵化器不仅要建立自身的孵化基金,更重要的是在吸引外部资金方面起到媒介的作用。
朱伟还建议,加强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创新源头的合作,对接省、市、国家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其他科技服务机构,形成与技术转移、创业服务、市场拓展和投融资等服务机构合作的互利共赢模式。
“要从提供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的基础支持;提供创新资金、研发孵化和创新扩散的发展支持;提供园区管理、创新文化和政府政策的环境支持以及提供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学术交流的智力支持等四个方面,加强孵化能力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朱伟说。
(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