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2-07-23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宋捷:国家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
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重要进展
记者: 《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如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第二部分是如何搞好环境建设。国家高新区建设20多年来,你认为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下一步还应在哪些方面努力?
宋捷: 当初设立高新区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科技第一生产力变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此外,设立高新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也是顺应国际发展潮流,实现两个“对接”,即与国际惯例对接、与市场经济对接的必然要求。
事实证明,国家高新区经过20年的发展,探索出一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其主要特征为“政府主导、市场运行、创新驱动、引领发展”。2011年,88个国家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国的12.3%,出口创汇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6.8%。相当一批国家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在所在城市中占有较大份额,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实现内涵式增长的重要力量。
未来,国家高新区的功能将由“重大项目、专业基地、工业园区”向“创新载体、特色园区、科技新城”转变,高新区产业发展也将由单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现代服务业为辅协同发展转变,这要求高新区的管理体制由“新建区+政策区”向“一区多园”、“区区合一(即高新区与经开区等合并)”、“区政合一(即高新区与所在行政区合并)”等模式转变,区域布局由“高新区”向“高新技术产业带”再向“新特区(如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转变。
记者: 《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提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高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如何利用好这些条件?具体到长沙高新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是怎样规划的?
宋捷: 我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在本质上是一回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现在才有,实际上早就在高新区出现了,只是现在国家更加明确地归纳并提出来了,成为今后引导产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先天优势。但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避免产业雷同和无序竞争,一个国家高新区不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发展,而应根据园区自身的条件和禀赋做出选择。以汽车制造业为例,近几年各地竞相上马相关项目,实际上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在这方面,希望国家有一个引导性的规划,在制定这个引导性规划的过程中,科技部应该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等相关部门协调一致,集中有限财力促进产业发展。
具体到长沙高新区,现在主要是发展以工程机械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伏、环保6个产业。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是优势产业,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每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
加强环境建设
记者: 《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我国要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创新集群,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以此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环境建设。国家高新区在这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宋捷: 首先,国家高新区的人思想解放,先行先试,敢于探索实践。第二,国家高新区从最初的产业基地到工业园区,再到如今的科技新城,在开发建设园区的过程中,产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了巨大空间。第三,国家高新区形成了完整的孵化体系。例如,长沙高新区会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不同的孵化服务,对于初创型企业,帮助其组织申报相关项目;针对成长型企业的资金需求,帮助其引进天使资金和风险投资;对于成型的大企业,提供一些引导和指导,帮助其在行业内强化地位,并增强国际竞争力。第四,国家高新区引导企业探索产业化模式和商业化模式。第五,完善政策,从国家到地方相继出台了鼓励企业发展的政策,为企业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第六,国家高新区提供各类公共技术平台,对初创型企业和小企业的支撑很大。此外,还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提供人才培训等。
记者: 国家高新区在加强环境建设方面,未来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宋捷: 首先,确定好产业化的目标方向。国家高新区诞生以来,第一个十年是“一次创业”,产业化规模很小,主要任务是完成布局;第二个十年是“二次创业”,产业化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任务是转型;从现在开始,国家高新区进入了第三个十年,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国家有关部门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要促进相关规划在高新区落地,并加大实施力度。
其次,建立强有力的国家与地方创新资源整合机制,要以土地功能分区为基础,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督促和指导地方制定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规划,引导国家和地方各类创新资源向国家高新区定向聚集;要求各国家高新区所在城市建立举全市之力推进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在资金、项目、人才、政策等方面向国家高新区倾斜。
第三,加强法制环境建设,依法保护企业的经营生产。国家高新区以承担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为己任,却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战略地位。因此,要发挥国家高新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载体作用,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加快相关立法进程,用法律规范各主体的市场行为,推进国家高新区更加规范高效地创新发展;同时要根据《地方政府组织法》的规定,明确国家高新区的创新发展行政主体地位,与现有常规行政主体同时进入政府序列,以明确的法律地位使发展科技产业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为常态化,持续推进创新。
第四,把国家高新区定位为统筹国际资源的战略基点。以国家高新区为战略支撑点,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区域科技合作中心和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培育一批从事国际技术转移业务的中介服务机构,以加快技术转移为支点,建立科技资源流入渠道,创新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机制,统筹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此外,要抓好对国家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宣传。
汤继强:国家高新区应承载高新技术产业化变革
与新区发展共迎机遇与挑战
记者: 《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和国家高新区的总体发展思路,你认为该规划对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有什么指导意义?
汤继强: 国家高新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在此基础上,未来应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家高新区建设力度。所以,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出台《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很及时。另外,在目前国际大环境下,中国掌握话语权越来越重要。只有在高科技领域占有话语权才能支撑中国进一步扩大世界话语权,引领民族复兴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有很强的针对性。
记者: 就目前发展情况看,国家高新区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汤继强: 新区正在成为中国发展模式变革的一种有效解决方案。包括88家国家高新区、13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包括国家层面的苏州工业园区以及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等新区,正在冲破体制机制和观念束缚的“南墙”,聚集经济爆发式增长,所展现出的勃勃生机蔚为壮观。国家高新区作为新区中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和生力军,当前各项任务变得更加艰巨,但机遇更需把握。除了自身发展的突破外,也要考虑与周边大环境的协同创新,形成一股合力将更加强大。
以四川为例,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要求规划建设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南区大部分被划入天府新区范围内。2011年年底,天府新区首批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的150个项目同时破土动工。其中,高新片区的新川创新科技园起步区、成都天河生物医药科技研发与产业化中心等8个项目也同期启动,总投资规模达354.8亿元。
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群化发展
记者: 《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强调要着力发展创新集群,推进产业有序发展。你对此怎么看?
汤继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轴,各国家高新区都应该依托自身优势围绕主轴做文章。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引导下,国家高新区有章可循,不是一味地同质化竞争,而是更多地强调差异化发展,变无序为有序。
此外,有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国家高新区可以认真总结过去20年的产业定位及发展经验,从而更加明晰当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着力点,并鼓励相应的创新集群的形成。前20年是打基础的阶段,在此基础上,全社会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工作的认识提高了。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作为第一支撑力的作用更加凸显。对于西部地区来说,要想缩短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别,只有通过科技进步,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带动,通过创新集群的先锋合力,才能形成巨大的推动作用。而高新区是这一推动的主要发力点。
记者: 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强调“营造良好环境”,你认为环境对高新区产业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成都高新区在环境建设方面有哪些作为?
汤继强: 环境建设对于产业和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这不仅需要日益发达的园区硬环境载体,也需要政策及人文关怀这类软环境。近年来,国家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极其重视,连续出台多项规划和措施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四川省、成都市、成都高新区都在积极跟进。例如,成都高新区目前已构建了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出台了《成都高新区关于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优惠政策》等多项优惠政策;成立了以集成电路专业设计、测试、验证工具和试验环境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技术平台体系;成立了帮助部分欧盟中小企业在中国起步和发展,帮助园区成长型中小企业拓展欧洲市场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欧盟项目孵化中心等。此外,成都高新区也在积极打造人才特区,如今软件从业人员已超过10万人,人均每年可创造销售收入20万-30万元,如果是做研发,这个数字还要乘以10。
国家高新区应做创新推动者
记者: 《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强调要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当前国家高新区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对于企业快速成长有什么重要作用?
汤继强: 自主创新以追求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并根据技术创新源的来源不同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怎样支持创新,是提高区域创新水平的关键要素。我认为各高新区都应该甘做人梯,努力做一个创新推动者。
此外,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因为一个个创新单元最终是要通过各类企业来具体实践的。抛开众所周知的大企业创新实力不说,单就小微企业来说,如果在初期政府不能给予适当的扶持,他们往往很难长大。但是,倘若政府能在初期扶一把,例如可以给小微企业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减免水电等杂费,这对他们来说是最宝贵的“母乳”。
记者: 《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要求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成都高新区如何帮助园区企业提升国际化水平?
汤继强: 企业创新如果不能利用国际化平台,就是零和博弈,就好比自娱自乐。而且,也只有在国际化的大舞台上,市场才会更加广大,技术革新的步伐才能更快。成都高新区在引进中外电子信息产业巨头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推进自主创新和本土科技型企业的培育。例如,在主导产业上,目前成都高新区培育的本土企业和芯微电子、芯通、迈普、三叶草、梦工厂等已成为园区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些企业在成都高新区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强本固基的作用。
再拿小微企业举例,在成都高新区5万元启动资金的扶持下,成都品果科技有限公司不仅活下来了,而且该公司的一款手机拍照程序CaMErA360已从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收获了45万新用户,问鼎App Store美国区免费摄影应用冠军,更一度登上美国免费软件总榜第7位,超过了热门游戏《愤怒的小鸟》。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