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2-07-17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日前,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通过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拉开了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此次改革的核心是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关键要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能否真正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
万钢介绍,《意见》从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服务能力、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改革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建设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优化政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阶段目标。
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为何要强调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作为中国改革探索先行区的国家高新区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中承担怎样的责任?近日,记者就这些话题采访了部分国家高新区负责人和科技界人士。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实际上,经过20年的积极探索和体制机制创新,国家高新区已经形成了促进企业成长、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良好制度体系。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提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令国家高新区的建设者们备受鼓舞。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解决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问题,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这是一项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任务。”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表示。
常州市委常委、常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戴源表示:“只有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竞争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据他介绍,常州高新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加强扶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长沙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罗社辉表示,未来国家高新区要发挥核心载体作用,除了要进一步坚定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取向,还要进一步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国家高新区的管理者要明确,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国家高新区的任务是为企业搭建平台、创造环境,充分发挥引导、支撑、支持和促进的作用,只有让创新的企业在国家高新区高度集聚,让创新的资本源源不断地涌进,让创新的人才争相落户,国家高新区才能具有持续的竞争力。
在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看来,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关键是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研发投入主体、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
据了解,《意见》提出,要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的决策,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布局国家级技术研发平台。科研院所和高校要更多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相关基础研究,联合培养人才,共享科研成果。
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科技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李哲认为,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并设立了国家科技基础平台中心。依托该平台中心,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了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这六大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为核心,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在推动科技资源共享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意见》的出台将进一步促进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合理配置。”李哲说。
据介绍,《意见》提出要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具体措施有:建立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开放科研设施的合理运行机制,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运行服务管理模式和支持方式,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监督奖惩办法。
在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方面,国家高新区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据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赵红专介绍,西安高新区作为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先改先试区和核心承载区,紧紧抓住国家赋予西安市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历史机遇,加大体制机制创新,不断促进科技资源的统筹转化,形成了较强的要素聚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营造了一个有利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科技成果交易转化、科技企业孵化成长的体制机制与环境。
赵红专还表示,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区,西安高新区一定要始终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落实好改革的各项要求,要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摆在重要位置,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建设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
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意见》强调,要建设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那么,如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培养和凝聚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拔尖人才?
“2010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科技部等部门最近出台了《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再加上中央“千人计划”,我国在人才发展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现在关键是落实。”李哲表示,随着《意见》的实施,我国人才发展政策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作为中国创新人才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区域,国家高新区建设20年来,率先突破束缚人才发展的各种制度性、体制性障碍,建立人才培养和吸引人才的体制机制,营造适应人才发展的环境。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中组部等15个部门的支持下,于2011年率先启动了人才特区建设,围绕聚才和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的目标,积极开展试点和示范,从人才科技经费使用、重大项目资金支持以及人才落户等各方面实行了特殊的扶持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中关村人才特区引进海内外人才1962人,其中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36人。
郭洪表示,中关村示范区将继续坚持发挥好改革试验田作用,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大胆创新,敢于突破,不断完善科技与人才、科技与资本、科技与市场的对接机制,依托首都创新资源平台,大力促进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加快人才特区建设。
记者从日前举行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会上了解到,在新一轮的科技体制改革中,国家高新区将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建立和完善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的人才评价机制、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形成稳定的人才培育支持机制,使国家高新区成为我国培育人才的核心基地,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重要的人才基础。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