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2-06-15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2009年,海淀被确定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这是继1988年国家批复在此建设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批复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以来,海淀第三次迎来为国家自主创新而先行先试的重大机遇。
3年过去了,核心区建设效果如何?通过先行先试,创新路径是否已渐渐明晰?日前,区委书记隋振江在接受市级6大媒体访谈时,畅谈了核心区的发展情况以及核心区的发展辐射给海淀方方面面的影响。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海淀这几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区委区政府把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作为重要战略,重点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拓展发展空间,二是完善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
完善配套政策:本月出台“1+10”政策体系
本月,海淀将出台“1+10”政策体系,即“1个若干意见、1个资金管理办法、10个支持办法”。该政策体系的总体思路是突出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避免普惠式,突出重点;重视小微企业成长发展;政策、资金支持与针对性服务并重;在资金使用上采取补贴等无偿补助资金和引导基金、股权投资等权益类资金并用;强化统一的预算安排、支持方向、申报平台、审批权限、管理流程机制等。这一体系审议通过后,将向社会发布一个若干意见和第一批《海淀区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办法》。第二批促进旅游产业和商业服务业发展支持办法也将于本月底发布。即将出台的“1+10”政策体系,资金聚焦度更明晰、政策支撑方向更明确,是对“1+6”政策的补充。
海淀自2011年开始,决定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海淀特别制定了《海淀区推进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若干措施》,设立1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建设首都创新人才发展大厦和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目前已入驻50余户高端创业企业,还吸引天使投资人办公室入驻。我区今年计划建设人才公租房4400套,帮助解决户籍和子女就学问题,同时对杰出人才给予最高20万元奖励。
南优北拓: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有保证
“南优北拓”是海淀未来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思路,在对南部城区进行空间布局优化的同时,大力拓展北部空间。如今,海淀正加快建设北部研发服务与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中部研发技术服务和高端要素聚集区,西北部高端休闲旅游区,南部高端商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区等四大产业功能区,其中北部地区和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纳入全市“两城两带”重点区域,正着力打造两个万亿级产业聚集区。
2010年,海淀北部地区控制性规划获得批复,其226平方公里正式被纳入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以“北清路—七北路”为轴线,北部将形成40平方公里的研发型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带。华为、中国人寿、航天电子……一批知名大企业纷至沓来。截至目前,海淀北部已累计投资600亿元,开工建设105个项目,竣工87个项目。从二季度到今年底,联想总部等38个大企业大项目将开工建设。另外还有150多个大企业大项目正排队等待落户。
中关村科学城以首体南路、学院路、中关村大街、知春路为H形框架,面积大约75平方公里,是中关村核心区的核心,我区正积极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自2010年9月首批建设项目启动实施以来,已签约48个项目,其中在海淀的项目有40个,主要包括10个高校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央企中央研究院和29个特色产业园,共梳理产业化项目160项,总投资548亿元。预计到2015年全部建成。届时,中关村科学城建成面积将达到680多万平方米,其中将有30%面积与社会共享,可为海淀区新增发展空间200多万平方米。
文化与科技融合:1亿元扶持文化创意产业
去年,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已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28%。从2006年以来,文化创意产业收入保持年均17%的增长,去年实现收入3033亿元,实现税金162亿元,从业人员达到40万人,主要指标均占全市文创产业的40%以上。
目前,海淀正探索建立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专项工作机制,同时明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即巩固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占全区文化创意产业收入比重67%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设计服务等四大优势产业。我区还实施了区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和管理办法,已评定了7个集聚区,从2009年起,区政府每年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扶助文创企业。两年多来,已经累计支持219个文创项目,支持资金1.9亿元。
海淀已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已制定出较为完善的“1+8”政策体系,包括科技金融、人才引进等。预计到2015年,我区将建成3—5家年产值过百亿元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产业集聚区,培育超过10家规模百亿元企业,形成10家以上国际知名品牌,集聚细分行业领域领军人才100名。到2020年,海淀区将建设成为影响全球、领航全国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智慧海淀:社会服务管理更便民
建设智慧海淀,就是通过建设区域基础信息平台,健全完善统一的标准规范和保障措施,初步实现城市运行状态实时感知、信息资源融合共享、各领域服务智能贯通的智慧城市形态。
在海淀,区域科教智力资源密集,高新技术企业众多,建设智慧城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如:清华园街道依托清华大学科技创新优势,共建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涵盖业务包括餐饮、维修、票务的预订以及信息咨询等22类服务内容,涉及40多个服务点。清华园街道还推出了智能居民一卡通,通过采取“实名制、一卡通”模式,全面记录居民的个人信息。此外,清华园街道为老人免费提供“一键通”呼叫终端、“一按灵”、GPS定位器等设备,依托社区为老服务平台和93001呼叫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多种助老服务。上地街道的依托物联网实施精细化管理、甘家口街道开通官方微博等,都是我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定体现。在此基础上,我区建立了“一网一库一平台”综合信息系统,所有居民的基本信息和服务需求就能一目了然,实现了社会服务管理无盲点的目标。
“3年来,经过全区上下的努力,核心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型产业策源地引领作用在进一步增强,为国家科技创新也探索出了新经验、新路径。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未来我们仍需做出大量的努力。”隋振江表示。
(来源:海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