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通知 园区新闻
媒体报道

创新驿站示范引领 科技服务更上层楼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2-05-29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截至2011年年底,累计走访企业6690家/次、调研企业需求4819项、整合共享创新资源信息8814条、开展协同合作772次、完成服务项目876项,中国创新驿站试点各项工作初见成效。”科技部火炬中心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中国创新驿站找准了机构服务能力和机构间协同合作这两个影响我国技术转移发展的关键环节,初步构建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以内部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为指引的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技术转移服务网络组织,凝聚了一批优质科技服务机构和工作团队,探索了符合市场规律的技术转移服务模式,为全国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构建新型技术转移服务网络

自2010年7月科技部火炬中心确定11个省(市、区)中国创新驿站试点以来,各试点地区根据试点工作总体要求,积极构建区域创新驿站服务体系,扎实开展企业需求调研和技术转移服务工作,发展工作站点91家,培育签约技术经纪人330人,与818所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服务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创新驿站试点工作在规划研究、方案制定、工作推动和试点开展等各环节,均以地方政府为第一责任主体,积极发挥地方政府在工作组织、政策配置和环境营造中的作用。北京创新驿站通过创新资源组织方式,充分发挥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北京创业投资协会等资源优势,构建技术转移生态链。四川省、安徽省、深圳市等还将创新驿站工作列入各自省市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并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技术转移的支持。深圳创新驿站发起成立深港澳台技术转移联盟,建成支撑联盟成员开展业务的技术转移一站通工作平台,探索开展平台的市场化建设与经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技术转移体系。

“中国创新驿站的发展不仅培育了创新服务的骨干机构,带动了创新服务能力提升,引领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服务模式不断创新,而且进一步完善了区域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结构和功能。”科技部火炬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站点间的紧密协同是中国创新驿站的一大特色。中国创新驿站蚌埠基层站点就若干农产品加工开发方面的技术需求向中国创新驿站北京区域站点发出协同请求,北京区域站点联系合作伙伴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促成了技术供需双方的合作,并最终形成了新型农产品深加工业态。站点间协同开展各类科技成果和企业创新创业需求展示、对接、洽谈与交易等活动,为企业提供伙伴寻找、技术转移、技术商业化及后续服务,有效地促进了技术转移体系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中国创新驿站通过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等各个环节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实现了创新资源配置功能,部分站点通过对资源的专业性整合初步发挥了产业组织者的功能。安徽省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由1个省级中心、9个分中心和103个创新服务站组成的上连创新源头、下接转化及产业化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支撑体系。上海创新驿站指导上海金发科技发起并建立了上海改性塑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使“化工—改性塑料—新材料应用”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此外,中国创新驿站重视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交流与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为企业创新、产业升级开展深入服务。北京创新驿站建设了中意技术转移中心,上海创新驿站建立了中芬环保产业国际技术转移平台、中俄机电产业国际技术转移平台等。湖北创新驿站、四川创新驿站、天津创新驿站、上海创新驿站先后与欧洲企业网络(EEN)进行对接,为推动欧洲企业来华寻求合作伙伴、拓展商机开辟渠道。

服务模式独具特色

中国创新驿站成绩的取得与其独特的工作模式息息相关。

中国创新驿站坚持需求导向,实现创新服务全程化。各站点通过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走访企业,挖掘、识别和确认需求,利用网络平台、工作体系和合作伙伴,以市场为纽带进行跨区域资源组织和配置,联合为企业提供包括产学研对接、技术交易、集成开发、知识产权、技术咨询、可行性论证、投融资等在内的“一站式”全程服务。

中国创新驿站坚持资源整合,实现创新服务网络化。战略性整合和集成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投融资机构、行业专家和签约技术经纪人等作为中国创新驿站的核心合作伙伴,初步建立起以国家站点、区域及基层站点为主体,区域工作站为补充,签约技术经纪人队伍为支撑,合作伙伴机构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的需求导向型技术转移工作体系,同时积极与国际创新及服务网络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全球资源支撑网络运行。

中国创新驿站坚持质量控制,实现创新服务协同与标准化。信息标准化、服务规范化和协同工作是中国创新驿站的突出特色。为把中国创新驿站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转移网络组织,科技部火炬中心先后研究制定了技术信息采集发布、基础数据指标、信息交换等15套技术标准,形成了包括《中国创新驿站管理办法》、《中国创新驿站标准化体系文件》、《中国创新驿站培训手册》等在内的一整套管理文件,并切实贯彻执行,实现了信息、服务行为和站点评价考核的标准化,保障中国创新驿站系统高效、规范工作并实现政策目标。

中国创新驿站坚持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创新服务信息化。中国创新驿站依托中国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以信息化、标准化实现对分散在各地的创新要素资源的整合,有效缓解了技术信息不对称、跨区域流通不顺畅和技术交易成本偏高等问题,将传统服务方式向网络化、数字化方向转变,将单向服务向双向服务转变,为研发资源、服务资源与企业技术需求的对接搭建了全国统一的信息在线汇交渠道,提高了中小企业分享和利用各种公共科技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为加快全国创新服务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把握机遇创新发展

“近两年来的实践表明,中国创新驿站探索了中国特色的技术转移网络化组织方式和服务机构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取得可喜成绩。但面对国家转型发展时期的挑战和任务,无论在外部环境和自身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政策配置及建设资源不足、专业化人才稀缺、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工作体系潜能尚需充分发掘等。”科技部火炬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创新驿站聚集了一批以技术转移为核心业务的优秀机构,同时又联系了各类创新主体,是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宝贵资源。目前国民经济各行业对科技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创新驿站的发展面临良好机遇。下一步,中国创新驿站将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壮大中国创新驿站组织,推动全国技术市场一体化。正式成立中国创新驿站理事会、秘书处和运营管理中心;扩大试点范围,逐步覆盖全国,加强站点在高新区等重点产业区域布局,注重引入市场化力量承担站点工作;利用创新驿站整合全国技术转移和创新服务资源,形成统一开放、网上网下结合、产学研中介等各方主体扁平化合作的全国技术市场。

二是大力开展能力建设,在全球视野下培养技术转移服务竞争力。根据试点实际情况修订完善标准化体系文件;加强对站点调研、培训和活动组织力度,推进站点服务能力建设;开展站点绩效评价,深入挖掘站点服务模式和典型案例,推行标杆管理法;建立签约技术经纪人制度、管理办法及培训大纲;实现中国创新驿站与国际技术转移网络组织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合作。

三是强化专业化导向,形成主题工作组和虚拟产业集群。充分集成资源,发挥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优势,在若干行业领域广泛联系国内外具有相关研发优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龙头骨干企业、广大中小企业、各类服务机构组成主题工作组,进而有组织地形成产业链,构建虚拟产业集群。

四是实施品牌战略,扩大社会影响力。加强品牌建设,统一服务标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开展宣传,树立服务形象;通过优质服务建立良好声誉,扩大服务群体;及时推广相关经验、做法和优秀案例,树立先进典型;持续重视与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和组织的交流,进一步增强中国创新驿站的影响力。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上一篇:中关村展示高新技术服务业成果
下一篇:战略性新兴产业助推经济转型 高新区成重要载体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32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32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23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23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19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19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160㎡写字楼出租
核心区5A级写字楼招商
160㎡,精装修
([2017-10-18])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