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12-03-12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科技创新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如何更好地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为企业创新提供系统支持
“技术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从发展趋势看,技术的进步是抵消制造业要素成本趋高的最基本力量,因此营造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十分必要。”全国政协委员、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杨先明在谈到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时表示。
杨先明指出,有关部门应当制定多元的技术政策对企业的创新给予支持。对于已经处于技术前沿的企业,政策要支持其进行原创性创新;对于大多数企业,要支持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保护与市场化,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要从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支持体系两方面入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财政扶持的手段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减少企业创新难度,使企业真正成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尽快改变我国制造业的要素投入结构,增强技术和人力资本对制造业产出的贡献度。
“当前,制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主要问题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保障力度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体制障碍,缺乏多部门统筹资源;缺乏一套科学规范的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缺乏有公信力的技术评估和科技投融资评估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对较大投资和较为长远的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积极性不高;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能力亟待提升等。”全国政协委员、 西安交通大学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副主任王元表示,
王元建议,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顶层谋划与系统组织,建立高层科技成果转化法规体系和协调机制;加快推动科技评估评价的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建立国家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引进技术成果再创新环节的财政资金投入,开拓高新技术新兴产业;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
民建中央在此次全国政协会议发言中表示,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不断深入的同时,企业技术创新也存在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企业尚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主体。建议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健全专门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提高政府创新资源整合程度,完善税收等优惠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兆华表示,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创新是正确的道路,因为企业最靠近市场,最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同时,常兆华希望国家在财政等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充分激发这些企业的创新活力。
集成创新助推企业实力提升
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增强企业自身核心竞争优势方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洪斌介绍,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综合性装备工业跨国集团,虽然有较好的资源和优势,但缺乏产业链关键环节上的技术与产品,装备研发与制造领域的各种技术要素缺乏横向联合,特别是所属的28家科研院所、11家设计院的技术优势不能对装备制造、工程承包和贸易业务的发展形成有效支撑,导致优势技术的利用效率不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从整体、关联、协同、集成的理念出发,围绕重点领域板块构建、重点产品研究开发、科技产业化和技术服务能力提升等发展战略,对集团纷繁的业务链条进行了资源优化整合。从2001年开始,完成内部资源整合30多项,涉及企业50多家,重组资产400亿元,减少集团直接管理的公司30余家。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优化了资产结构、缩短了管理链条、收窄了管理幅面,集成了创新要素。
同时,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针对其在设计、研发、制造、设备成套、工程总承包各产业链环节的“短板”,加强了对外部资源整合的力度,先后重组了11家中央企业、10家地方国有企业、2家境外企业,补充了机械、汽车等领域的科研开发资源,延伸了产业链,形成了更为强大的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系统服务的能力。
通过横向集成,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实现重大装备研制的技术突破,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近2000亿元,同比增长26%,继续名列中国机械工业百强榜首。“集成创新不是简单的堆积、混合、叠加、汇聚、捆绑和包装,而是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融合,使之互补匹配,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集成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方面,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任洪斌表示。
形成崇尚创新的人才培养氛围
科技创新需要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与造就离不开好的氛围。“要鼓励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一个尊重知识和劳动、崇尚科技和创造的社会氛围,能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杨先明表示。
杨先明进一步解释说,营造尊重知识和劳动、崇尚科技和创造的社会氛围,需要舆论大张旗鼓的宣传和耐心引导,更需要政府有力的支持。要在制造企业中促进形成“人人钻研技术、个个争当能手”的良好社会风气;要在全社会促进形成“鼓励冒险,容忍失败,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文化。
民建中央在发言中也指出,当前阻碍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创新人才紧缺,不仅缺乏创新型企业领袖,也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相应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另外,也可以鼓励企业直接引进掌握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团队。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