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http://www.bjmmedia.cn 发布日期:2009-03-17 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 关注度:
http://www.bjmmedia.com.cn
“北京亿商传媒集团、春秋鸿文化投资集团、大地时代文化传播集团……”,金融危机下,2月底由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带队赴欧欲进行海外抄底的中国贸易投资促进团里赫然出现了几家文化企业的名字。
文化企业也欲海外抄底?
“这确实是第一次有文化企业加入到赴外采购团里,可以说是一次试水行动,我们算是打了个先锋。”亿商传媒集团董事长陈晓翔谈起自己的欧洲之行时如是表示。此次欧洲之行,亿商传媒集团等中方公司与德国企业签订了3.5亿拍摄《熊猫总动员》的合作协议,创下我国合拍动画电影的投资额之最。
此外,北京春秋鸿文化公司等也与英国的影视制作公司签署了电影《杨贵妃》的合作意向书。当国内众多行业纷纷海外抄底之时,中国的文化产业似乎也走上了一条海外合作之路。
3.5亿打造《熊猫总动员》
2月25日,在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和德国经济部长古腾贝格的见证下,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北京中企广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亿商传媒投资有限公司和德国Primo Gruppe GmbH公司、奔趣娱乐公司在柏林德国工业联合会总部共同签署了拍摄动画影片《熊猫总动员》的合作协议。
据该片的制片人、亿商传媒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翔介绍,影片的故事框架由中方提供,而主要的形象、场面设计和技术支持都将由外方负责,“现在德国有400多人在进行影片的设计和制作,我们就只留了2个人在那边负责协调沟通一下。”据介绍,该片总投资额高达3.5亿元,是迄今为止投资额度最高的合拍动画影片。
不过,制作方面的合作仅仅是合作的一个方面,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影片在投资与营销上的海外合作。“影片3.5亿的总投资,我们自己只投入大概8000万,投资比例不到30%。”据陈晓翔介绍,代表签约的德国奔趣娱乐公司背后其实有法德等十余家传媒公司。
根据相关介绍,影片3.5亿的投资被分解为了几个部分,由多个国家的影视公司分别投资;同时,相应的影片的营销市场也被归到各个国家影视公司的旗下。比如,德国的企业投资800万欧元,未来德国市场的开发收入就都将归其所有;西班牙的一传媒企业投资3000万美元,则它就负责北美拉美等30多个国家的营销开发。“这样,我们就有效地降低了我们的投资风险。”陈晓翔说。
事实上,在电影行当里,与大众印象不同的是,动画片是个大投入、大产出的产业,动画电影的投资往往比真人电影高出数倍。因此,国内要投拍高质量的动画片,仅靠国内市场的市场是肯定消化不了的,必须寻找海外市场。
中国电视家艺术协会卡通艺委会秘书长王六一就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的文化产业要走出去,就需要用别人理解的技术语言传播,而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化企业必须得走出去,与国外企业合作。“日本的《龙珠》在美国火了20多年,最初也是与美国合作,用美国人的思维来做片子的。”
在这方面,《熊猫总动员》的合作的确是个先锋。陈晓翔向记者表示:“动画片比一般电影有着更长的产业链。我们的片子在2010年圣诞前后全球同步上映,因此我们还要在明年2月份去纽约参加玩具博览会,把产业链更大限度地延伸到国外。”
文化产业海外之路
“这种机遇可遇不可求,是过去无法想象的。”在3月13日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在谈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机遇时表示。
据介绍,今年前两个月,我国文化消费平均增幅达到17%,其中电影、图书和舞台剧收入增长均超过20%。“文化产业具有反经济周期的特点,危机来临时它反倒迎来了难得发展的新机遇。”欧阳坚表示。
而这种发展显然不会仅仅局限于国内。以上述的动漫产业为例,中国可以说已经进入了动漫大国的行列,每年都有300家以上的新的动漫企业注册登记,有近1万人进入到动漫行业。“但是我们的质量并不高,所以与国外合作是必由之路,这次的《熊猫总动员》应该说开了一个很好的头。”王六一表示。
据了解,目前国内尚不允许建立社会产业基金,文化产业基金又要求担保,而实际的情况是只有像张艺谋、冯小刚这样的大牌才有可能获得担保取得投资。与此同时,其他行业的资金想进入文化产业进行投资,往往要求快速回收,在一定程度上又不符合文化产业的规律。
“不懂文化行业的资金进入文化行业,要去取得成功还是比较难,所以我们还是比较倾向寻找国外的同行。”陈晓翔表示。
而国外也的确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欧阳坚在上述发布会上表示,国际市场对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产品,兴趣日益浓厚,因此我国文化企业可以说是遇到了非常难得的机遇,可通过合作、收购、兼并等形式与海外合作,使中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文化产业的海外机会当然也不止影片合作。一家民营文化企业的老板就曾透露,此前他看中纽约一家剧场,谈到的价格是1.8亿美元,金融危机爆发后,现在对方来函说6000万美元出售。这位老板趁势讨价还价,谈到了2000万美元成交。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